首页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长发

娱乐 | 明星 | 社会 | 电影 | 电视 | 音乐 | 时尚 | 爆料 | 八卦 | 热点 |

长江源16年生态环境的变迁(2)

资料图 志愿者和可可西里管理局干警在可可西里沱沱河保护站清理捡拾回来的垃圾。中新社发 赵凛松 摄

“那时候,我们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保护藏羚羊时,发现除了盗猎外,青藏公路沿线垃圾也会对藏羚羊的生命造成威胁,为此我们决定以青藏公路重要中继站唐古拉山镇为起点,动员大家捡拾垃圾,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藏羚羊。”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SE江河(以下简称“绿SE江河”)会长杨欣说。

据统计,地处长江源的唐古拉山镇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该镇每年产生的不可回收垃圾近80吨,可降解垃圾70多吨,对当地脆弱的生态有很大的影响。

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驻扎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的绿SE江河志愿者来到唐古拉山镇,与当地学生一起成立长江第一小卫队,让孩子们捡拾垃圾,并动员当地部队官兵、青藏铁路建设者以及当地政府官员一起参加,帮助他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那是当地人在沱沱河畔第一次捡拾垃圾。

当年的第一小卫队小队长俄周多杰如今已成为唐古拉山镇林业派出所的一名干警,“每逢周末,我还会组织大家去捡拾镇上的垃圾,至今已连续搞了16年,我也是土生土长的人,我不希望我的家乡被这些垃圾糟蹋掉或污染掉。”

努日卓玛也是当年长江小卫队的队员,如今是长江源区闹日巴村的妇女主任助理,“我认为提高妇女和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所以每次搞环保活动,我都会把自己的孩子带来了,让他从小耳闻目染,培养环保意识,学习环保知识。让环保意识在长江源人心里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16年的坚持,让曾经垃圾遍地的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动员当地牧民捡拾垃圾的同时,唐古拉山镇还于2012年推出“垃圾换食品”项目,鼓励当地牧民捡拾塑料瓶、金属罐,而后由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上的志愿者将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打包,并动员自驾车游客带至400公里外的格尔木市。

资料图 志愿者将捡拾到的垃圾放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准备运走。中新社发 赵凛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