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长发

历史 | 人物 | 宫廷 | 事件 | 风云 | 解密 | 故事 | 秘闻 | 日本 | 韩国 | 朝鲜 | 美国 | 英国 | 他国 |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是无奈之举还是看不清时局

  还不知道:诸葛亮北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image.png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人称卧龙。在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辅助漂泊半生的刘备获得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从而三分天下。刘备伐吴失败去世后,诸葛亮总揽朝政,对外与东吴重修于好,对内平定南中叛乱。

  在国内兵经粮足之后,47岁的诸葛亮终于在公元228年开始出兵北伐,先后出兵5次,历时7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也于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

  我们比较魏蜀两国的国力发现,蜀国明显弱于魏国,在两国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请况下,作为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三国顶尖智者诸葛亮,为何要多次出兵北伐呢?因为诸葛亮“亮剑北伐”,并非看不清时局,实则无奈之举!具体请况分析如下:

  一、通过外部战争,转移蜀国内部矛盾

  蜀汉这个国家内部有三大势力构成,以黄权、李恢为代表的益州本土集团,以法正、许靖为代表的东州集团,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能够凭借自身的威信平衡三方势力,然而刘备死后,这三方势力变得复杂起来,开始了各种明争暗斗。

  囗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三国志》彭羕传

  益州本土势力的彭羕因为远出任职而心怀不轨,称刘备为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对马超说,您在外,我在内,天下不会平定不了。最终此事被马超告发,彭羕最后被赐死。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三国志》法正传

  东州派的法正横行霸道得罪了益州本土集团

image.png

  法正在刘备入主成都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臣,并擅自处死几个毁谤过他的益州本土人士。有人把这个事请汇报给了诸葛亮,说法正太横行霸道了,但是诸葛亮因为刘备对他的宠爱也是听之任之。这引起了益州本土集团的不满,纷纷不满刘备的统治。

  所以在内部如此不安稳的请况下,诸葛亮通过对外战争来获取国内稳定。

  通过对外战争,重新唤醒大家对汉室复兴的渴望,从而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让大家为了国家荣誉,暂时放下眼前的矛盾,从而实现国家稳定。

  通过对外战争,诸葛亮可以极大的提升自己的威望,通过打造自己强人的形象来威慑各种集团势力,使他们各自臣服,从而保持内部和谐稳定。

  二、立国纲领决定诸葛亮不得不北伐

  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三国志》

  “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三国志》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image.png

  刘备在进位汉中王时提出要率领天下忠义志士,顺应天时,扫灭逆贼,安宁社稷,来报效汉献帝的恩德。正因为有这样的纲领,刘备擅自称王并没有得到天下的反感,原因就是要为汉献帝去除身边的逆贼。

  刘备在汉献帝被曹丕等人赶下皇位后,以汉室祖业不可更替,担心汉阼中断无继的理由,在群臣劝诫下于成都称帝。

  蜀汉立国的对外纲领就是承继汉室天下,消除逆贼而存在的。所以说魏蜀两国是天敌,蜀汉从立国的合法新还有延续新就决定了必须北伐曹魏。

  在当时曹魏占据长安和洛阳这两汉首都,天下士族和学子渐渐以曹魏为正统,在此时如果蜀汉不通过伐魏的行动来告知天下的话,天下百姓就会逐渐习惯曹魏的统治而忽视汉室的存在。

  这对于本就处于弱势的蜀汉来说,如果不能通过大汉的这面旗帜来呼唤更多人的支持,那么蜀汉就会越来越没有能力与曹魏相对抗。所以诸葛亮会为了立国纲领的合法新,不得已一次次出兵北伐。

  三、以攻为守,才能有一线生机

  “偏安一隅者,断不能持久。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奋力一搏。”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给刘禅上表时说到“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曹魏是大国,蜀汉相比曹魏是小国,大国和小国必然会有一方吞并另一方。两国交战,不仅要看本国的请况,还要看敌国的请况。

  曹魏因为土地、人才的优势会稳步发展,而蜀汉的国土仅有一个益州,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跟曹魏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更为关键的是,蜀汉人才凋敝,跟随刘备来到益州的文臣武将逐渐老去,在这样的请况下,只能是趁着这些人才还在的时候,奋力一搏,以寻求一丝机会。

  蜀汉人才逐渐凋零

image.png

  四、诸葛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受人之托

  诸葛亮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从为刘备制定《隆中对》开始,就励志要实现汉室一统。这在刘备逝去后,更成为了自己的信仰。

  对于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来说,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是他的生命,而实现汉室一统,就是诸葛亮最大的人生目标。

  加上刘备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为了不辜负刘备的重托,每天都会感到惆怅,惆怅的是什么呢?是怕托付给自己的治国和完成统一的重任不能实现,如此会损坏先帝的知遇之恩。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刘备的临终重托

image.png

  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改变了他的一生。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诸葛亮为了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也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必须在有生之年去进行伐魏,以求天下一统。

  结论

  诸葛亮明知国力不如曹魏,但仍然一次次的进行北伐,这并非看不清当时的时局,而是无奈之举。

  为了稳定内部团结、为了维护立国纲领、为了把握一丝机会、更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不辜负先帝嘱托,所以诸葛亮选择了一条看似不可能成功的道路,即使DU上一切,也要“亮剑北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