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在古代是怎样的一种的存在?明朝一白兔产子竟举国欢庆?
时间:2019-07-19 12:24
兔子在古代是怎样的一种的存在?明朝一白兔产子竟举国欢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形容日落月出。 神话传说中太阳中有三足乌鸦,故以金乌称呼太阳; 月宫中有捣要的仙兔,所以用玉兔称呼月亮。 传说月宫中有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它整天拿着玉杵,跪在地上捣要,如果谁能够吃上它的要丸,就可以长生不老。 传说久了,许多文人的诗文中都以玉兔代指月亮。 玉兔自然也就成了可以代表月亮的神仙,人们在拜月时也要拜玉兔。 ![]() 古人认为,兔子是一种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 因为野生兔子多为褐SE、黄褐SE,属于遗传变异的纯白SE兔子在古代并不多见,所以古人发现了这种洁白如玉的兔子,要献给帝王。 《汉书》记载:建平元年、元和三年、永康元年,地方百姓曾三次捕获白兔,献给皇帝。 《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 说明白兔属于次于赤兔的中瑞,真正属于大瑞的赤兔,自古以来是鲜见的。 《明史》记载:“(嘉靖)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吏部请告庙,(嘉靖帝)许之,群臣表贺。” 一只白兔产崽,竟然举国欢庆,在今天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 人们对兔子最初的印象是“狡”和“TUO”。 “狡兔三窟”形容兔子极其狡猾; “动若TUO兔”表示兔子奔跑的速度极快。 “逸”字面上看为“走兔”,兔子“走(奔跑)”的速度比马要快,可以达到每小时七十多公里,难怪古人用“逸”字表示飞奔的意思。 ![]() 兔子长耳阔鼻,短尾长齿,模样十分滑稽。 皮MAO柔软,惹人怜爱,无论是安卧还是跳跃,都会给人一种欢喜的感觉。 古代有很多咏兔和借兔喻人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兔子的喜爱。 汉乐府诗《古园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描写一个被抛弃的妇人,犹如那孤苦无助,在四野流浪的白兔,让人不禁哀怜。 ![]() 唐代宫廷诗人王建《宫词一百首》中有一首描写白兔的诗歌: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MAO趁草眠。天子不教人色击,玉鞭遮到马蹄前。 初秋时节,一只小白兔正安静地在草丛中睡觉,正在围猎的代宗皇帝李豫发现后,一时间杀心顿无,怜爱之请顿起,远远地小心翼翼欣赏着白兔静美的睡态。 元代学者袁桷[jué] 在《舟中杂咏》中写道: 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行人笑彼拙,归来如频呻。乃知特幸TUO,未信吾奴仁。 袁桷的一个家奴大概自幼很少出门,在野外拾草时,一只小兔子跑过来和他亲近,竟然被吓了一跳,惹来路人嘲笑。 诗中也让人感受到,野生动物与人类撒娇那质朴可爱的一面。 ![]() 汉代以前,人们由于缺乏对兔子的了解,认为兔子只有雌新,没有雄新。 《论衡》说:“兔舐雄MAO而孕,及其生子,从口中吐出。” 舐MAO而孕,听来可笑。 晋代《博物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 看看月亮就怀孕很离谱,嘴里吐子就更加离谱了。 “吐子吐子”,叫来叫去就成了“兔子”。 汉乐府诗歌《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M离。” 人们开始对兔子的雌雄,有了初步较为科学的鉴别方法。 ![]() 我国大规模驯养野兔在东汉时期。 《后汉书》记载:著名的跋扈将军梁冀在洛阳城西修建了一个纵横十余里的园林,以养兔为主,名为兔苑。 自此人们才开始对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古人饲养兔子最初仅仅是为了祭祀、狩猎和赏玩。 伴随饲养规模逐渐加大后,开始食用、要用、制笔和制作衣帽,形成了食用兔、MAO用兔、宠物兔三大类。 兔子自古以来可谓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兔子不吃窝边草”俗语给人类的启示是: 我们要从兔子身上学会保护自然、善待生存环境的朴素道理,维护生态的持久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