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都在打仗 当时的商业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时间:2019-07-18 16:18
还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是怎么发展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历史上的物品交换,可谓是由来已久;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便已有了早期商业活动的印记;虽然,此时的交换,还仅限于氏族部落间的以物易物;与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活动,仍有很大的区别。专家们猜测,甲骨文中出现的“贝”,便是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最早使用的货币;当然,这还有待,更多专家的考证与认可。 不容否认的是,周人克商后;当聚居于东方的商人,被驱逐到南方,或被迁徙到周原时;作为殷商传统的商业活动,才在更广阔的地域内发展了起来。 最早见于史籍的商业活动,是西周初年的《尚书·酒诰》中;周武王对妹土居民讲,“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妹土,曾是商人的都邑,大概是殷商遗民居多吧;所以,武王鼓励他们,赶着牛车到远处去经商。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尚处于“邦国”时期。在贵族们聚居的地方,建起宗庙,以及为贵族们服务的小工业,便形成了早期的“邑”;“邑”的外边是郊野,围着郊野建起城墙,便称之为一个“国”了;“国”与“国”之间是辽阔的荒野,即便是游牧部族,在这荒野中游猎,国君们也不会以为他们侵犯了自己的领土,所以史籍中称之为“弃地”。此时的“邑”,还没有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国”与“国”之间的“弃地”,也不具备,商业活动所必须的、安全的“商路”。 直到春秋时期,藉着“各诸侯国间频繁盟会、战争”的契机;才开始出现,网络各诸侯国间的道路;正应了鲁迅那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最早的金属货币,便属于这个时期;足可见,此时的商业活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正在此时;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商业活跃区;以郑国、卫国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和以齐国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地区。 或许,早在西周初年;基于渔盐之利的开发,纺织业的发展;山东半岛上的商业活动,已经很活跃了。据说,正是由于“一旦管仲勒紧盐袋子,半数诸侯国没盐吃”的物质基础,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而郑、卫两国商业的活跃,则是赖于中原核心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条件;像极了几十年前的郑州,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 《左传》成公三年,记载了一个郑国商人;他去楚国做生意,并试图营救被楚国俘虏的晋国大夫荀荦;还有一个叫弦高的郑国商人,从事于周郑之间的商业活动;甚至有实力冒充郑国特使犒赏秦国的军队。 众所周知,卫国曾被戎狄灭国;在齐桓公帮助下,在楚丘营建了新都,才得以复国;复国后的卫文侯以“务材训农,通商惠工”为国策,使卫国很快复兴了起来。 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间竞争日趋白热化;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商业活动,越来越被国君们重视起来;大量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各种金属货币,便是很好的物证。这时期也出现了,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大型的商业城市;以及如范蠡、子贡等,见之于史册的优秀商人。 杨宽在其《战国史》中称,此时还出现了货运“通行证”,并明文规定:陆上运输以五十辆车为限;水上以一百五十只船为限。足可见,这个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不幸的是,日趋繁荣的商业活动,在“商鞅变法”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商鞅变法”的法令推广到全国后,更是极大的阻碍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幸运的是,汉朝以后,伴随着张骞“凿空西域”,也开辟出一条商路——“丝绸之路”,通往中亚、以及更西的西方;同时,由南海出南洋的海上贸易,也开始悄无声息地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