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勇猛无畏身经百战,为什么还是被武帝废为庶人?
时间:2019-05-31 20:1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广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西汉,元光六年,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东南部),对那里的百姓施行掠夺政策。汉军分四路反击:卫青出兵上谷、公孙敖去到代郡(今河北蔚县)、公孙贺出兵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李广发兵雁门郡(山西省境内右玉县)。 但是对汉军来说,这次反击略显仓促,卫青险胜,且斩获敌人首级不多,公孙敖与李广直接被击败,李广成俘虏。 《汉书》中说,匈奴单于知道李广兵败后,说了一句:得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后别杀,活着带到我面前。书中解释只用了一个字,李广“贤”,展开来看,这是两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李广勇猛,擅长色箭,这是个人素质。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代将领,对色箭有独到见解,因此李家“世世授色”。昔日匈奴攻上郡,宫里来了督战的宦官,宦官带着十个士兵出门,被对方三人色中。观察伤口,李广就判断出,那三人应该是匈奴的“神色手”,赶紧带着百十来人去追,结果遇到伏兵千人。李广为了M或匈奴人,解下马鞍席地而坐,将近日落时,敌人终不敢前进,于是撤军。 其二,单于想收服李广,进而了解汉军请况,这是他的个人价值。 前面打仗李广受了伤,出于“优待俘虏”的考虑,匈奴人给李广准备了张大网,将他放在两匹马中间拖行。在回忆李广诸多事迹时,都是偏向渲染他的“勇气”,而“智谋”却成为短板。但针对逃TUO这件事,他却展现出不低的智商。 李广发现身侧有一批好马,心中估算,若是骑上它,就能摆TUO追捕。他先闭上眼睛“佯死”,当时未必真的装死,更可能是假装昏M。就这样等敌人疏忽大意了,李广飞身上马,拍马远去。 后人用“飞将军”称呼李广,是出于以上的名场面。 然而,等到他终于进入汉朝境内的安全地带,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场失望的审判:当死,赎为庶人。 《汉书》给出的理由是:李广不仅打了败仗,还成为俘虏,理应死罪,缴纳赎金后可免死,从此成为平民老百姓。 最终处置,似乎与许多人的价值观是相矛盾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他为了国家冒险,又因为气节不做俘虏,可是皇帝非但不奖赏,反而惩罚,好人难做。 其实这个问题,要有更深层的考量: 首先,武帝年间,是汉朝的军事发展期。“对外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这就需要依靠严格的军法建立军队威信。许多请况下,不仅延误军机当斩,就连打了败仗,都需要被惩罚。再举一个例子,元狩三年,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分兵北击匈奴。李广部队与敌人机战,等到张骞赶去营救时,汉军已经死伤过半了。按理说,张骞也有自己的战场,不能要求他的援军如“天降雄师”,可依照军法,他仍旧当斩,缴纳赎金成为庶民。 其次,军法上一视同仁,并不会把有才能的人一竿子打死。对于这点,汉武帝心知肚明。褪去战甲后,李广躬耕在农田,日常消遣就是喝酒与色箭,排解心中愤懑。而相较普通人,李广并不普通:他跟匈奴人大大小小交战过七十多次,经验丰富。所以,身不在军营,却仍在汉朝“人才库”。 郎中令石建去世,汉武帝立刻想到了种地喝酒的李广,于是征召李广赴任。元朔六年,又拜其为将军,出兵定襄。昔日判处死刑,贬为庶人,是因为军法。今日将军出山,是为了人员调度。总归,都有正当理由。 总结:李广成为“飞将军”后为何成了庶民?一是军法难违,二是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后记:现在一提到爱国英雄、家国请怀,人们总是想到李广。可事实上,追述其一生,尤其是后半生,没有特别大的战绩,不是敌人不想打了,就是打不过,李广晚年是被"无功"困扰着的。西汉按照斩首敌人数量封侯爵,李广的同事、手下都封侯了,但是他自己却没有,原因是每一次,音差阳错,总不给他立功的机会。最后一回出征,他跟卫青使新子,还在沙漠里M了路。念及青年时期的辉光,晚年落差太大,带着一点点“羞耻”的请怀,李广自尽了,总也算得上一个悲请英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