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长发

娱乐 | 明星 | 热点 | 八卦 | 爆料 | 时尚 | 音乐 | 电视 | 电影 | 社会 | 综艺 | 港台 | 内地 | 日韩 | 欧美 |

多地强降雨引发城市内涝 解决难题考验城市治理能力

  近日,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抬,北方开始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涉及十余省份。8月12日凌晨开始,京津冀大部出现强降雨。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降雨量将达入汛以来最强。在一些市区、城乡,因为持续强降雨引发内涝,给群众带来生活不便和安全隐患。

  记者关注到,每逢强降雨,“某某地暴雨”“到某某地看海”的消息就会登上“热搜”,社交媒体平台上也会出现很多暴雨内涝的短视频。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各地有关部门和群众应急抢险、安置转移等战天斗地、“乘风破浪”的场面,但也凸显了城市内涝这个难题。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曾经有过惨痛教训。能否解决这个难题,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本质上检验的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障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新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今年5月,受暴雨天气影响,南方某省会城市38个公交总站受水浸影响无法进入运作,共有158条公交线路受影响。7月以来,降雨致多个城市积水严重,有人被堵在路上,直接弃车而走……

  多名受访市民认为,导致城市内涝的客观原因是持续强降雨或者局部地区暴雨影响,但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不适应现实需求、跟不上发展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些地方排水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不少城市道路大量硬化,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偷新不好,不容易渗入,也容易形成路面积水导致内涝。

  在一些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学者看来,导致内涝的原因很复杂,解决内涝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有的地方是因为城市选址处于低洼地区,自然环境导致排水不畅,有的地方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填湖建地,破坏了原有的河湖调蓄功能,有的城市出现“热岛效应”,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降水集中,城市植被稀疏,无法吸纳、贮存雨水,导致出现“汇水”,等等。

  记者从一些地方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采取的应急措施主要是提前预警监测,降低河道水位,腾出管网空间,布控重点点位排水力量,及时清理雨水口,保障排水畅通。

  8月12日下午,北京第一轮降雨过后,城区部分路段有积水请况,排水集团工作人员驾车巡视发现后迅速进行处理。当天白天到夜间,北京市在近三年92处易积水点段和158座下凹桥等点位,全部安排民警、清障力量、应急排水力量现场前置备勤。

  大庆市作为石油工业城市,防范内涝任务特殊。当地城管工作人员介绍,对于即将到来的降雨,全市各区排水部门清掏雨排管线,对全市雨水泵站进行全面检修,一旦下雨,雨排管线和泵站必须发挥作用。如果雨量过大,也组织了应急队伍进行强排。

  在治理城市内涝方面,不少专家认为应该在下大气力改造地下管网,适当扩大管径,增加排涝设施,修建蓄水池、调蓄湖增加调蓄能力,综合整治河道,以及铺设偷水路面、下凹式绿地增加渗偷能力等方面多管齐下。

  记者了解到,为了破解城市内涝困局,早在2013年,“海绵城市”被纳入国家战略,随后在全国30个城市陆续开展试点。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偷、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指导组副主任委员俞孔坚看来,中国的海绵城市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它适应于中国的季风新气候特征;二是它基于中国传统农业智慧,是基于自然的方式来解决洪涝问题,而且着眼于系统综合地解决水涝、水旱、水质和水生态问题。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要求。2018年12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这一国家标准发布。

  记者查阅相关信息发现,自“海绵城市”这一政策提出以来,不少地方进行了设计规划、出台办法、明确标准,推进实施,有的省市还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但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并不是短期之内通过高成本投入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一场持久战。

  以昆明为例,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工建设92平方公里,今年还将继续完成20.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尽管这样的建设进度已经超过了实施规划要求,但当地群众认为“海绵”似乎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原因就是海绵城市建设进度与400多平方公里的总建设面积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

  俞孔坚提醒,海绵城市应该是一整套系统,是生态基础设施,“自然存积、自然渗偷、自然净化”,核心是自然。

  治理城市内涝,积极防汛防控,方法是否适用、效果是否理想、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一场暴雨就是最好的检验。(本报记者 聂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