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年内完成整治修缮:一院一方案
时间:2019-08-06 12:22
利用腾退空间为居民建设公共空间并打造“共生院” 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年内完成整治修缮 雨儿胡同拆除160间违法建设,恢复了院落传统风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位于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通过“申请式改善”模式,居民可以在同意拆除违法建设的前提下,申请租赁腾空的房屋,适度改善生活条件。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东城区获悉,雨儿胡同等南锣鼓巷的四条胡同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整治和修缮,未来腾退出来的空间将建设“共生院”。 雨儿等四条胡同启动改造 作为北京的核心城区,东城区分布着大量平房院落,其中大部分是大杂院,房屋老旧,空间局促,违建随处可见,公共设施落后……改善居住条件一直是平房院居民最大的心愿。 “过去大多数的平房院居民会选择‘拆迁上楼’,现在居民则有了更多选择。”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张立新介绍,2015年9月,东城区启动了雨儿、帽儿、蓑衣、福祥等四条胡同的腾退、修缮整治项目,在直管公房范围内,启动“申请式腾退”,居民可自愿选择外迁或者留下。选择外迁的居民可改善居住条件,同时腾出空间,降低人口密度;选择留下来的居民,通过“申请式改善”,拆除院落的违法建设,一方面恢复院落传统风貌,同时也扩大了院落的公共空间。 其中,雨儿胡同的“申请式改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介绍,“申请式改善”就是在居民拆除违法建设的前提下,根据居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况,允许居民申请租赁腾退正式房适度改善生活条件,同时制定厨卫浴设施配置标准,居民可以根据自身请况自主选择,政府统一做好市政排水排污基础设施改造,为居民安装厨卫浴设施提供基础保障。通过该模式,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统筹推进四条胡同修缮整治提升工作,进而推进北京老城保护复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实施“一院一方案”原则 全长343米的雨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蓑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拥有清代值年旗衙门、齐白石旧居等历史遗存。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改称“雨儿胡同”。 走进曾是清代值年旗花房的雨儿胡同30号院,拆除违建后的院子显得很宽敞,青砖灰瓦的房屋古SE古香。原来的老柱子经过墩接、抱箍等方式重新“上岗”。坎墙、山墙用老砖以干摆、淌白等不同方式修葺而成。交道口街道办事处主任张黎表示,为了保证使用传统工艺不走样,修缮中收集利用老物料,做到修旧如旧,尽量保留历史建筑的风貌。 曾经的雨儿胡同30号院住着14户人家,如今还有2户老住户。目前,院内的修缮施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现场负责人指着正在改造的空房说,未来根据居民需求,这里将作为居民议事厅和公共厨房,供老街坊们使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除了30号院,雨儿胡同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原则,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历史街区风貌保护要求和居民实际需求,完成了24个院落设计方案,以及雨儿胡同公共空间经细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污设计方案。据统计,雨儿胡同通过拆除160间违法建设,亮出了院落的公共空间,还原了院落规制格局,恢复了院落传统风貌,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共生院”打造更新样本 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描述的是老北京四合院悠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如今的雨儿胡同,月白灰墙、如意门楼下随处可见绿植小景,清水脊、硬山墙旁现代化厨卫浴舒适方便,垂花门、影壁墙内,居民在小院议事厅协商共治美丽家园。环境提升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 雨儿胡同所在的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只是北京老城保护的缩影。 如何让老城风貌更好地传承?今年的北京市人代会上,东城区区长金晖曾表示,东城区作为历史文脉丰厚的核心区,需要通过打造城市更新样本,在老城保护与复兴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其中,打造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院”成为一大亮点。具体来说,就是对腾退出来的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一种建筑共生;引入青年人入住,和胡同的原住居民做邻居,形成居民共生;新老融合形成文化共生,实际上保留了老胡同居民之间的亲近感。 张立新表示,雨儿等四条胡同腾退出来的空间除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增加文化展示、居民议事等功能外,未来还将用于建设“共生院”,通过新业态的引入,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和新功能,不仅留住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还将留住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相关新闻 什刹海环湖步道“十一”全线畅通 紧邻北二环的西海湿地,几只水鸟从芦苇丛中飞起,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炎炎夏日,不少市民沿着西海步道遛弯儿,感受水边的清凉。去年“十一”,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对市民开放,环绕前海、西海的3公里环湖步道也实现贯通。北青报记者从西城区获悉,随着后海环湖步道建成,全长约6公里的什刹海环湖步道将在今年“十一”全线畅通。 相比于前海和后海,西海更为清幽。近岸水面和湖心位置栽种了大量水生植物,包括水葱、芦苇、千屈菜、花叶芦竹、凤眼蓝、菖蒲等数十个品种。正值盛夏,上百亩荷花竞相开放,荷花及睡莲品种多达30余种,荷花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SE有白、粉、深红、淡紫SE、黄SE或间SE等变化,荷叶形状从矩圆状、椭圆形至倒卵形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人漫步于湖边栈桥,穿行于荷花丛中,或低头闻香,或留步拍照,别有一番韵味。 西海南沿,曾经被两家餐厅圈占的水面和滨水步道,通过改造全部归还给市民。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海峰介绍,其中一家餐厅是违建,已彻底拆除,园林部门在其位置上修建了一道古SE古香的休闲廊亭;另一座餐厅主体建筑仍保留,但曾被其圈揽其中的滨水步道已经亮出来,成为市民环湖游览的必经之所。 在打造自然的原生态环境同时,西海湿地公园内还处处可见科技元素,120个集“智慧安防视频监控、无线WIFI、手机充电、人流量监控、市政设施监控、智慧终端显示屏”等功能的智慧灯杆,并配以1082个物联网监测点,实现了街区的无线网络全覆盖。 基于智慧灯杆开发的报警、地图、导航、社交等相关互联网应用不但让市民体验到了更加经确、便捷、人新化的城市服务,还让公园管理者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及物联网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什刹海区域内的游人管理、设施管理、应急管理的智慧化。 北青报记者从西城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了解到,继打通什刹海环湖步道上的7处堵点,贯通前海、西海步道后,今年西城区园林部门又启动了近3公里的后海环湖步道建设,通过步道将什刹海周边的公园绿地、文物古迹、特SE驿站串联起来,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