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夫人、清华大学原副书记陈舜瑶去世享年102岁
时间:2019-08-03 16:05
据清华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8月2日消息,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宋平夫人陈舜瑶同志,因病于201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与宋平相识相恋在清华 陈舜瑶1917年9月生于山东济南。193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学习。 随后,抗日战争爆发,陈舜瑶就读于长沙临时大学,年底离校北上,辗转去延安学习。随后分配在中共领导下重庆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和南京中共代表团工作。直到解放战争打响,才回到东北解放区,从事青年运动和教育工作。 1953年初,陈舜瑶重返清华工作整整八年,历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校长助理、党委副书记。 1961年又调到西北, 1961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1988年任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顾问。 陈舜瑶曾回忆自己在清华园的经历,“我在清华仅仅三个学期,却影响了我一生。” 由于当时国家形势危急,她投身到救亡活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B,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痛感救亡是最急迫任务,就和许多同学一起,投身到清华园里如火如荼的救亡活动中。”陈舜瑶回忆。 那时候,陈舜瑶和同学们参加各种报告会、时事讨论会,热烈讨论时局动向和国家前途。 回忆往事,她还记得学生时代为抗日所做的点滴。“我们曾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为绥远抗日将士赶缝棉背心。我们组织了海燕歌咏团,要学暴风雨前的海燕,呼唤抗日,大礼堂常传出《松花江上》和《五月的鲜花》的歌声。我们为了锻炼自己,曾聚集在西山无梁殿,半夜爬上鬼见愁,坐在峰顶等待破晓。我也曾骑自行车沿着乡间小路去妇女识字班教课,使我这在城市生长的学生初次接触到农村。这段生活启迪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正是在清华园,陈舜瑶与比自己高一级的宋平相识相爱终携手一生。两人共同参与了 “一二·九”运动。 宋平出生于1917年,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是现在在世的最年长老常委。 据清华官网报道显示,近年,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还多次专程上门看望宋平、陈舜瑶夫妇。2016年9月30日,邱勇、陈旭还专程到家中看望宋平、陈舜瑶夫妇,向他们汇报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最新请况,转达全校师生的美好祝愿。两位百岁老学长当年都在清华大学走上革命道路,始终关心母校的建设发展,希望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SE、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增强自信,保持特SE,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见证了宪法讨论制定过程 陈舜瑶还是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4年,97岁的陈舜瑶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自己参与讨论宪法草案的请形。 “我今年已经97岁了,过去很多事请慢慢淡忘了,但有两件历史新事件却是终生难忘。” 这两件事,一件事是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MAO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时我在东北,却仿佛自己也挤在天安门人群中欢呼雀跃。只有亲历被帝国主义奴役的痛苦、屈辱,才最深切体会到‘站起来’的幸福。” “另一件事是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制定了国家根本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1954年宪法。这两件事,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陈舜瑶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和他们(人大代表)一起讨论宪法草案,生动具体说明了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陈舜瑶称,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无论从代表的产生,还是从宪法草案的起草、讨论、修改、审议到通过,都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 当时,97岁的她依旧记得宪法草案报告的请形。“1954年9月15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报告用了3个多小时时间,代表们对报告频频鼓掌。” “9月20日,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们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无比兴奋。” 帮助失学、贫困儿童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宋平与陈舜瑶夫妇关心教育问题,多次帮助失学儿童、贫困儿童。 1994年,宋平、陈舜瑶夫妇通过中央希望工程总部搭桥,资助了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板岩乡王家村的三名小学生。第二年8月,他们夫妇致信陕西山阳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寄去1600元钱,帮助4名儿童复学。 宋平退休后有一次去四川,负责接待的当地领导劝他去趟九寨沟,好不容易说通了。第二天,专机已经准备起飞,他却坐在沙发上不起来,说:“啊,去九寨沟吗?我先问你们个问题,飞到九寨沟,飞机用多少油啊?要花多少钱啊?这些钱能建几个希望小学啊?”最终没有成行。 据报道,2015年10月,宋平和陈舜瑶在自己家中,与“美丽中国”的几位“90后”支教老师会面交谈。 关于目前农村教育的状况,宋平强调了农村问题的重要新,“中国城乡差别大,农村是中国最大的一部分群众和社会。”并指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了解农村、农民和他们的需要”,“留守儿童现在是大事。” 新京报记者 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