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长发

娱乐 | 明星 | 社会 | 电影 | 电视 | 音乐 | 时尚 | 爆料 | 八卦 | 热点 |

高考四十年 感受不同年代的高考人生(3)

白隆华(第三排右起第六个)

历史事件:从1985年起,社会上出现两个新名词:自费生和保送生。自费生,由学校招生录取,本人缴纳培养费、学杂费,可自主选择就业,不再被强制到指定的就业单位。保送生无需参加高考,经学校推荐,即可进入大学就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考虽没有“老三届”参加高考时的压力和艰难,但是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尤其是对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境平平的农家子弟来说,高考决定一生的命运,考上大学就能端上“铁饭碗”。

当时我所在的灌阳高中算是重点高中,记得那一届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学有40多个,考上北京农业大学的就有9个。我当年高考成绩为562分,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由于家境贫寒,填志愿时我选择了师范、农林类,因为这两类院校不仅不用交学费,而且还有生活补助。至于填什么专业,已不重要了。高考第一志愿我填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志愿是北京农业大学,都是提前录取批次。

当年,距离学校开学还有两个星期,我就迫不及待地跟着一位在东北读大学的大哥哥一起搭伴外出求学了。抵达北京农业大学时,值班的老师非常惊讶,怎么来这么早。在大学里,每个月有20多块钱的生活补助,对于农家子弟来说,已然过得很逍遥自在了。由于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到那么大的地方,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人,一切都感到怯生生的,更不敢开口说话,要买什么东西时,由于地方方言口音太重,怎么说也说不明白,只能运用上各种肢ti语言,闹了不少笑话。

那个年代,你考上大学,毕业后国家还包分配,这也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我大学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制度出现了两种选择,既允许学生自己找工作,也可以服从分配,这就是所谓的“双轨制”。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央部委的一些单位一般不招本科应届毕业生了,所以我选择回广西,进了广西要用植物园,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对于那个年代的考生来说,大家都渴望着飞出广西这个偏僻的地区,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高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路径,所以,考出去是许多考生的心愿。当时老师常说,只要努力,就能跳出农门,这话在那个年代很能鼓励人。

1994年

学费“自理”毕业不包分配

讲述人:陈婕 目前就职南宁某中直驻桂单位

高考时间:1994年

高中时代的陈婕(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