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山林区村支书的“扶贫悲喜”(2)
时间:2017-05-27 20:19
李应怀在白河村村委会查阅经准扶贫资料。 冯志军 摄 这是自驾游此的城里人惊呼的如画美景,也是白河村人TUO贫之困的“难言之隐”。沿狭窄河谷散落七八公里的5个自然村极其分散,徒步走完整个村子要一天时间。若是以前崎岖不平的羊肠土路,这个时间还不一定够。 地处深山林区的白河村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0℃,属典型高寒音湿林缘山区。全村辖5个自然村112户513人,2013年贫困发生率为56%。2016年底,仍有贫困人口40户186人,贫困发生率为37%。 与中新网记者聊起村里现在“玉米面成饭桌上的稀罕物”时,唏嘘不已的李应怀又想起了“食不果腹”的十几年前。他说,上世纪90年代,村里到处可见“弱不禁风”的茅草房,男女老幼只有一件或蓝或黑的自制中山装,村民常年以玉米面和土豆为主食,还有因“无米之炊”的主妇绝望地痛哭。 直到2000年左右,随着农膜大范围使用,耕地产量有所提高,白河村村民的温饱有了保障,但吃白面仍是一件“奢侈”的事请。李应怀回忆说,当时一些发展相对较好的村民,会把地里收割的部分玉米卖掉后换点白面回来“改善生活”,现在是吃腻了白面,才用玉米面“换个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