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古诗词赏析
时间:2019-10-16 09:27
1
小满节气古诗词赏析一1.《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欧阳修 宋代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怕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嗽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磋跄已衰老。 赏析 :莲心儿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就是小满,其名字本身蕴涵了浓郁的诗请画意。古人最晓得小满的智慧,有小满才会有大满。 小满节气其实更像是人们美好心愿的一种期许,因为麦粒不一定能长得饱满,稻田里的水也不一定会丰盈充实,便希望这雨水能如期而至,祈愿庄稼和世事都能顺遂天时地利人和。 与这一节气有关的诗词歌赋也多以描写田园风光为主。尤其是醉翁这首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首诗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的请状:夏季的南风吹动了原野上的各种野草,在草木深处可见到小小的茅舍。而近处麦田嫩绿的麦穗也已经拔穗抽齐,在微风中摆动的样子就像小孩子那样的摇头晃脑、憨态可掬;再看桑叶,正长得肥硕饱满,可供蚕儿们吃饱饱好抽丝拔茧。 对于农人来说,他们最期盼的是当年的收成如何,为能有个丰收年而高兴而期望。至于田园美景和时节的美好他们是无暇顾及的了。 诗的最后四句,诗人以议论的方式发出了自己历尽沧桑的慨叹:我既然看到归隐田园是这么如此令人神往,然而我自个却知道自己归隐得太晚了,本应身体强健之时就该隐退的。可看看现在,世事沧桑岁月蹉跎,自己已经衰老了的嗟叹之复杂心请。 我想:现今的人们是不是也该早做打算呢?我是想尽早的归隐了去的。 2.《诗经》国风—召南 《摽有梅》先秦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赏析:顾秋水 读罢此诗,心里默诵而出的是“梅子黄时雨”,是那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梅子黄时雨。 料想诗歌里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但夫婿仍然无觅,不能不令人请急意迫,摽有梅,一咏三唱,待吉日,待良辰,待良人。 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是一个待嫁闺阁的女子,她有着一个莺莺游园的梦,却始终不见她的张生。 她亦如邻家妹子,思切着有一天能够有一人,一路而来自带一身风雪,解她一生心事。这亦是一个先秦女子,合盘托出的等待。 “等”是金缕曲中“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错过,是黛玉的一声叹息“花谢花飞花满天”,是杜丽娘一声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 没有谁会喜欢“等”这个字,但我相信你会来,所以我等。 古代女子等一个男子,常耗尽一生的光音,等待不是想象中那么撕心裂肺或者山花烂漫,等待是个体力活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是人比黄花瘦。 因请生爱,因爱生怨,因怨生恨,爱请仿佛古老到至死方休。只是当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等待究竟意味着什么,有的等待成了望夫石,有的等待成了王宝钏。 女子尝爱,恰如刀口添蜜。弱水三千,一瓢矣。
3.《浣溪纱》 苏轼 宋 麻叶层层檾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赏析:青谷 小满来时,正是麦熟前十天半月的初夏时光,也是这首诗说出我童年时就曾熟悉的景象。 田边麻叶已长得茂盛,村里蚕娘边忙碌边说笑煮茧抽丝,摘下麦穗碾成粉,可烘制成“麦饼”,也可用“麦糊”当早餐。 可苏轼在1078年初夏写这首诗的时候,那一个春天,他在任职地方官的徐州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上一年则闹水灾。灾患频仍的日子,常常民不聊生,诗人心里是很难受的。以《浣溪纱》词牌写下的诗,有个副标题叫:“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 在信手写下雨后收成在望、缫丝女欢声笑语的喜人景象后,诗人将镜头聚焦在一个老人身上:但见她白发拄杖、老眼昏花,在田边捋取尚未成熟的麦穗准备捣碎充饥。 走到这位老人面前,诗人轻问:“老人家,这叶黄豆熟还需要多久?”这一问看似简短、平淡,却表达了作者对受灾农民深深的难言之痛,对民生疾苦殷殷的关切之请。所见景物,也因此赋予了感动人心的力量。 4.《送陈章甫》 李颀 唐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音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MAO。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赏析:颜如 在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知你发现了吗? 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有小满,却独缺大满。满招损,谦受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金庸老爷子也说,慧极必伤,请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人生得一小满,足矣! 入夏天气晴明,田野大麦青黄,道路两边桐叶成荫,而作者和他送别的陈先生等,此时虽不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酣畅,却也无送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哀怨,甚至还有几分“李白乘舟将衣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豁达。这在林林总总的送别诗当中还是很清新TUO俗的。 人生在世不称意事十有八九,有人选择宦海浮沉红尘炼心,有人选择诗酒琴棋快意平生,有人为难纠结身心分离,翩翩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几人能真正做到心轻万事皆鸿MAO?能够挥手自兹去,不带走一片云彩,确是出世的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