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要给刘备献隆中对?这背后有什么隐秘吗?
时间:2020-07-20 11:20
隆中对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后,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诸葛亮的考验。 于是,第三次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 《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经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本”。以往看《隆中对》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荆州、夺益州,联吴抗曹,然后攻取中原上面。其实,那都是远景规划——当时,持这个战略构想的人,其表达见于史册的,先后还有甘宁、鲁肃、周瑜和庞统,他们的意思大体相同,只是执行细节和执行主体有变化而已。在当时的荆州和江东,这是一种很流行的战略构想,不是诸葛亮独创的,而且,这个愿景有其重大漏洞:刘备兼有荆、益,势必威胁江东孙权,孙权不可能成全刘备恢复中原,统一天下;孙权要统一长江上下游,又必须从刘表(后来是刘备)头上踩过去,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设计出三国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对于一些急于建立功业的年轻士人们而言,总比被曹草一统天下,撤掉新人们的舞台要强。 刘备对这个规划,也不见得真信。但是,这是荆州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识,刘备首肯《隆中对》,才能让他们为己所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刘表没有远图,所以他们不跟刘表干。刘备必须表现得有远图,才能够吸引诸葛亮这样的士人加盟,才能够形成二人互相需要,并且成为“鱼水”关系的基础。 干大事,一定要有远大目标,这样才有凝聚力。《隆中对》后半部分的远景规划,只不过是先树立这么一个远大目标。目标是可以因势利导,加以调整的,关键是我们“现在怎么做”。 为什么说《隆中对》的实际主旨是以人为本呢? 你看《隆中对》怎么分析曹草、孙权的强大基础: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计。”这意思是说,刚刚天下大乱时,只知道一心抢地盘的人很多。 “曹草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草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草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非常明确,曹草是“得人者昌”,雪球越滚越大。这个“人谋”包括两方面因素:其一是有荀氏叔侄、郭嘉、程昱、贾诩那样谋臣出来为他计划;其二,是他兼容了当时各门各派各层面的力量,如得陈登而得徐州,得董昭而得献帝,得田畴而服乌桓,其他如李典、张绣、张燕、臧霸等等,都是带着自己的部曲(连军队带家族),投奔了曹氏。 曹草从不裁人,所以曹氏能够做大。 “孙权拒(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不可图也”,明确指出:孙权的根基在于“贤能为之用”。《演义》中,紧接着“三顾茅庐”,下一节就是孙权“广纳贤士,重用谋臣,开设宾馆于吴会”。刘备得了一个诸葛亮,如鱼得水乐得不行。孙权呢?严畯、阚泽、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庞统、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得了文武数十人,孙权还不得兴风作浪?人才是事业的根本,而且是多多益善。更重要的是,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成大事者必用众智,孙权在这一轮的收获,远远大于刘备。 也许,罗本之中,孙权不用三顾也能得到凤雏,与刘备“三顾”得到孔明的对比显得太刺眼,所以到MAO本之中,把庞统从孙权招纳的人才名单中删去了。 《隆中对》下面孔明怎么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意思:要先招揽各方面的人才,地盘将来自然会有的,先后次序不要搞错。 紧接着,孔明拿出一幅图:西蜀五十四州之图,继续强调:“将军衣成霸业,北让曹草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出示“西蜀图”的意思,是看刘备有没有决心干掉占据益州的“宗室同姓”刘璋。至于荆州刘表,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在人世。”其实,哪里是夜观天象?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老刘得了老年新痴呆症、在家不时发作的事,孔明比刘备更有条件掌握——这就是“人谋”的厉害。 诸葛亮的战略主张,刘备全部接受。 小说中,这时候,孔明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