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长发

历史 | 人物 | 宫廷 | 事件 | 风云 | 解密 | 故事 | 秘闻 | 日本 | 韩国 | 朝鲜 | 美国 | 英国 | 他国 |

盐在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朝中后期私盐之风为什么会屡禁不止

  对明朝私盐之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前言:

  盐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盐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盐业也是封建统治者重要的税利收入。

  为了控制民众亦或是获得获得巨大的财富,封建统治者们都对把盐业国有乐此不疲,明朝诸位统治者也毫不例外地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但在明朝中后期官盐销售困难重重,私盐之风屡禁不止,加之明朝后期统治者的各种"努力",盐业反倒成为明朝滑向不可挽救的深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开中法"初问世,盐业重重限制

  谈及明朝盐业的发展历史,开中法是不能绕过的一个名词。开中法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山西等地急缺军粮因而急招商人进行运粮,在运粮之后给予商人盐引,商人在指定地区可以卖盐。由此开中法问世,随即陕西、甘肃等偏僻地区开中法也得以推行。在开中法实行之初,运粮济边无疑是其主要目的。

image.png

  图|商人输纳军粮

  开中法主要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报中作为开中法的第一个环节,是商人能够获取盐业销售的最原始条件。但是商人若无法完成粮食运输的任务,盐的售卖权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政府可以允许盐的私人售卖,但前提是商人需要帮助政府解决边粮运输困难的问题。由此可见盐的售卖必须完成政府的指定任务,若无政府的许可即为违法。

  此环节的背后显示的是统治者们对盐业的严格管控,把盐的售卖权拿出来是他们不愿见到的。试想,若是统治者们可以有简单办法解决边粮运输困难的问题,那么商人是绝对如何都获得不了盐的售卖权。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政府自己运输边粮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利用商人去运输边粮的成本。这第一个环节就显示出政府对盐业的严格管控。

image.png

  图|盐引

  政府有条件地允许售卖盐,并不意味着商人可以自己制作盐,商人售卖的盐是在官府控制的盐场生产的。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政府这是要盐的生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最大限度控制盐业发展。此时,守支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商人在把粮食运输到指定地方后获得盐引,才能到指定的盐场支取盐。也即是说,盐引只是支取盐的一个凭证,获得之后等待政府的盐场分配盐。

  支取的多少也是十分有讲究的,依据商人运粮的多少以及困难程度进行份额的分配。通俗点,即是以商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大小作为分配的标准和依据。不难看出,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此环节进一步加强盐业的控制。

  市易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盐的交易买卖,买卖的地点都是政府提前指定的,商人并无选择权。这是统治阶级在充分考虑商人获利大小的请况下做出的抉择,否则商人都攫取大额利润,会对王朝的统治产生巨大威胁。

  凡此种种,都可以见得朱明王朝将盐的售卖权拿出来是极不请愿的,既然无可避免,索新进行重重要求。如此看来开中法有效地阻止了私盐泛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开中法出现了种种问题。

image.png

  图|明代官员

  二、盐业管理松弛,私盐盛行现端倪

  熟读中国的古代史,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王朝在建立初期一般会政治比较清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会愈加混乱,最终致使王朝的消亡。很显然,朱明王朝也不能TUO离这个规律。开中法在实行之初,由皇帝和官员坚决推行,基本上不存在贪污舞弊的问题。但在后来,官商勾结成为常态,官员肆意支取盐的售卖额度,盐业的严格管理难以为继下去。这时私盐似乎嗅到了契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最终致使王朝无力回天。

  开中法遭破坏

  开中法对盐的支取份额和售卖地点进行严格限制,有效地避免了私盐泛滥的危害。但人都有松懈的时候,何况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明朝到了中期之后,权贵多参与盐业的售卖,要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免不了要处处寻找开中法的漏洞。在这种背景下,开中法对盐业的严格控制也就成了一纸空谈。毕竟开中法的监督者成了开中法受益者之后,监管的目的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

image.png

  图|私盐制作

  此外开中法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商人在帮助政府运粮得到盐引之后并不能立刻进行盐的售卖,而要凭着运粮的年限和资历来率先获得盐的售卖权。"当是时,商人有自永乐中候支盐,祖孙相代不得者"这种请况成为常态之后,开中法的缺陷充分暴露。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开中法也就难以为继下去。

  美洲白银流入造成物价上涨

  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新。本身明代由于自身白银产量有限,经济发展除了天灾人祸年,基本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不会有物价的飞涨存在。但在廉价白银流入之后,造成了中国古代物价的大幅上涨。

  此现象也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收入会相对变少,于是王朝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征收更多的税。造成了更多的商人投入到贩卖白银的行列,以求获得更大的利润。商人此举一是为了应付国家的各种税收,二是扩大自己利润规模的需要。

  社会风气的变化,拜金思潮传入

  明朝在美洲白银的同时,一些西方的思想也渐渐传入到中国。中国古代的义利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普通民众也争相投入私盐的怀抱。西方由于殖民扩张和掠夺所产生的拜金主义思潮也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各阶层都以获得更大的财富为荣耀。一些勤奋劳作的本新逐渐被丢失,更多的人囤积居奇,进行投机活动,以求从中满足自身对白银的渴望。

  私盐为利,是来自于官员商人民众三方面共同的认知。一旦三方达成共同认知,私盐售卖也就愈演愈烈了。

image.png

  图|明崇祯帝

  三、私盐泛滥,王朝积重难返

  私盐的泛滥对官盐的销售产生了致命打击,而官盐的税收作为封建王朝重要的财政收入,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让财政收入锐减。国家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无钱可用,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威胁王朝统治。此外官员也投入到私盐的贩卖行列,商人营利之后用来贿赂官员,造成吏治混乱。王朝在这两种矛盾威胁下,一步步滑向不可挽救的深渊。

  财政收入锐减

  私盐的直接竞争者乃是官盐,但是由于官盐价格高而且质量低于私盐,所以未能得到民众的认可。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民众买到价格低质量好的私盐,不是变相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吗?

  但是对国家来说却并非如此,官盐没有销量严重影响财政收入。试想一下,在天灾人祸年间,国家是需要钱和粮食来赈济灾民的。国家用来赈济的钱来自于财政收入,但是国家又没有收入来救济灾民,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遍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数是因为不起义完全没有活路,所以才被迫起义的。及至此,也就不难理解明朝末年为何农民起义不断。联系明末的历史,水灾旱灾不断,国家却没有钱用来救济,大臣们富得流油却一MAO不拔。久而久之,农民就会怨声载道,免不得投入到起义的浪潮。

  官场风气败坏

  私盐行业的巨大利润让一批又一批商人投入其中,就连一些官员也抵不住巨大的有或投入其中。商人利用私盐贩卖获得巨额利润,反过来又用这些钱来贿赂官员,以求获得更大的利润。

image.png

  图|明手工业

  试想官员将全部心思都用来研究如何接受商人更大的贿赂,国家的吏治又从何谈起。而官员们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在其位不谋其事,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所以明朝的衰落也和官员无心吏治,大肆收受贿赂有很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民众选择更为便宜的私盐,无疑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这也代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破除阻碍其发展的国家机制,而封建王朝就是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封建王朝在这次交锋中妥协了,但商品经济可不会因为封建王朝妥协而选择放过阻碍其发展的机制。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不难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与封建小农经济相比是更为先进的经济成分,因为其容纳了小农经济所不能容纳的成分。通俗点来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个新生的婴孩,但却充满无限可能;封建小农经济是个即将逝去的老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结语

  私盐泛滥表面来看是个经济现象,但是其背后却折色出明朝灭亡的种种因素,明朝的经济政治被私盐泛滥腐蚀的干干净净。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私盐泛滥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于此而言,又是其进步的一面。

  私盐的泛滥使后代的统治者更多地认识到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此后的历代统治者都进行了细枝末节的修补,虽不能扭转世界大的趋势,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封建统治。明朝之后的清朝能够继续统治两百多年,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得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嘉靖浙江通志》

  《明实录》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