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夸他“清官”却下令处死此人
时间:2020-03-17 19:16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昶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张昶,字文舒,乃宛平人也(今河北人)。曾任元朝户部尚书,后又任明初参知政事,可以算得上政治经验丰富。张昶曾深受朱元璋倚重,在建立国家制度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嗟叹。 原来张昶的任务是奉旨出使江南招安朱元璋,但由于元军打仗节节败退就没有了谈判的资本。本来是进退维谷之际,但是几番接触下来,朱元璋发现张昶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他留了下来。 朱元璋慧眼识珠,看出张昶在谋略规划上有过人之处,便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让他为建设国家出谋划策,而为了保命张昶自然不敢反抗只能顺着台阶下。 在《明史张昶传》中便早有记载,张昶是一个颇有想法的人,也很有能力。他不但熟练掌握前朝的各个典故,还能学以致用。但凡是关于国家建设的制度,都有他的参与建议,但凡事请交给他处理效率都很高,从没有过耽误的请况。 但张昶却有一个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习惯,就是衣服穿破了却从不肯换新的。一次在上朝时,朱元璋发现他的衣服破了,便问他为何不换新的。张昶便表达了自己两袖清风的态度,朱元璋对此大加赞赏。 下朝后朱元璋便赏赐许多绫罗绸缎给张昶,没想到他婉拒了,就算实在无法推辞他也只是收下放在家里,却从来不用。朱元璋听说后对张昶愈发有好感,当着许多大臣的面赞誉他是“清官之首”。 朝中大臣清廉,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一度把张昶当作典型模范呼吁大家学习。但是刘伯温却未能和朱元璋的见解一致,他认为张昶实则是披着羊皮的狼不可留,若不杀之,必有后患。 开始时朱元璋以为这只是大臣间的争风吃醋,刘伯温是妒忌张昶深受器重。而刘伯温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因此进言只好搁置。 但是当杨宪拿着一封写着“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信来找朱元璋时,朱元璋便哑口无言。刘伯温也趁机进言,细数张昶的罪状: 一、当看到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兵力尚强的时候,张昶多次私下与北元书信往来,在信中表示,希望回到元朝重享荣华富贵。甚至还私下联络过北元多次,都表明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仍然忠于元朝。 二、最初留任在吴国时,元大都还尚未被攻破,张昶却让人上书给朱元璋大肆歌颂他的功德。张昶也亲自进言天下已定,让朱元璋可以安心享乐了,实则是希望朱元璋在骄奢Y逸和满足于现状中停滞不前,这样日后实力必然逐渐下降。 三、洪武年间的《大明律》虽然已有大致的框架,但在体系方面仍然没有完备。在适用重典还是轻典方面,朱元璋一直拿捏不定。但张昶却大力提倡一些苛待百姓的重刑。百姓刚经历过战争,正是需要休养生息之时,张昶其实是想让朱元璋渐渐失去人心,这样元朝好反败为胜。 朱元璋才恍然大悟,这不是想要当赵高那样的人吗?又联想到张昶不换破衣服,更是思元的又一大证明。现在是写信表忠心,以后是不是就送请报通敌卖国了?朱元璋细思极恐,越想越气。 朱元璋命人审问张昶,没想到张昶丝毫不避讳自己的思元之心,也或许是知道纸包不住火,竟然已经人赃俱获,再多的解释也是无用。 朱元璋是一路莫爬滚打登上皇位的人,猜疑心又是出了名的重,对于这种吃里扒外的臣子是丝毫不会心慈手软的。于是决定斩草除根,立即下令将张昶处死。 本来衣服破了都舍不得换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值得赞扬的优点,但是当被怀疑,用另一个结论再去分析以前的种种行为,优点也变成别有用心了。 刘伯温神机妙算,看出了张昶的不臣之心,全力进谏,避免了朱元璋的视听被蒙蔽混淆。但是医者难自医,伴君如伴虎,刘伯温一直威望很高,岂又知自己是否功高盖主,成为了君王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最后被胡惟庸处死,是不是经君王默许授意再找臣子背锅都犹未可知。 朱元璋一生阅人无数却在张昶身上裁了跟头,他再一次验证人心隔肚皮。于是在建立大明后更加致力于防范百官,特务机构锦衣卫也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