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一生仕途顺遂身居高位还能善终回乡!“开挂”人
时间:2020-03-09 19:20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贺知章“开挂”人生背后的秘密!欢迎阅读哦~ 唐天宝二年,京都,长安城。 在四海的文人墨客都千辛万苦,想要挤进京都长安的时候。 有一个老人却与众不同。 他满头的银发,佝偻的身姿,写了辞职信上书给皇帝,想要辞官回乡。 皇帝犹豫了再三,看着他大病初愈后憔悴的面庞,终于点头答应了他的辞呈,并在皇宫命太子为首,百官设宴,送别这位已经86岁的老人家。 这个在长安呆了50多年,本该可以继续身居高位,享荣华富贵,却嚷嚷着要告老还乡的老人家,就是贺知章。 ![]() 01 低调,官场仕途顺利 低调是贺知章在官场上的标配。 贺知章36岁成为状元,彼时的大唐方兴未艾,朝廷内部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刻。 从武则天登基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的漫长时间里,慢慢演化出的“拥武派”、“拥李派” “后宫派”,一直在进行着机烈的政治斗争。 而贺知章,却低调的甘愿做一个朝廷小偷明,每天默默无闻的上班打卡、下班签到、回家吃饭。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很难混出头。 事实也是如此,直到64岁,贺知章依然是一名负责祭祀的正七品小官。和状元及第,万众瞩目的前半生相比,其仕途实在是很让人担忧。 后来,唐玄宗继位后,其他大臣都在政治斗争中倒下了,但贺知章不争不抢的“低调”,让他从开元十三年起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眼相加,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官居三品的太子帝师,工部侍郎。 他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态度,才可以在翻云覆雨的官场上安然无恙,拥有一份别人园羡不来的幸运。 这在当时朝廷中的所有文臣里,都是非常罕见的。 ![]() 02 诗狂,文化圈旷达不羁 在官场及其低调的他,在“文化圈”却是另一种状态, 李白曾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想必贺知章在听到这句诗的时候,一定会哈哈大笑。 混迹唐朝的文化圈,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崇尚“疯狂”的时代里,而贺知章就是这些狂人中的一个。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史书记载他“新旷达,善谈说”,年轻时就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 关于他狂的事迹很多,但大多都离不开“酒”。 贺知章嗜酒如命,在他的醉眼里,落花似乎都带上了醉意:“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杜甫《饮中八仙歌》把他排于首位,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大意就是调侃贺知章,说他醉酒落井,还在井底酣睡。 说完了酒,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他因狂而产生的才。 关于他的才气,就不得不提一下柳树。 在中国古代,柳树曾作为可咏之物,出现在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诗作里。 比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杨柳依依”这样的句子了。 还有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写柳树的诗人很多,但最红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直到今天,小学课本上还会出现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儿童必背唐诗,也被大家戏称为“对小朋友最有影响力的咏柳唐诗”。 ![]() 03 回家,才是心安之处 俗话说:“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 尽管贺知章功成名就,却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一直将思乡之请深埋于心底。 86岁那年的一场大病,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已无多少时日了,“游子归故乡”,贺知章想回家了,所以他将还乡提上了日程。 得到皇帝的允许后,他一刻也没有迟疑,立即启程归乡。 回到故乡之后,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草一木,贺知章感请万千,又写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道出了久别故乡的心酸,这首诗就是《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MAO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诗中可以看出,刚踏上故土时的他,遇到一位正在村头玩耍的儿童,孩子看着满头白发的贺知章,天真的问道:“老人家,您是哪里人啊,到我们村干嘛?” 贺知章虽然客居他乡50多年,青丝已变白发,但家乡话还是说的很溜。 八十六岁老人,看着故乡的风景和旧人,内心和垂髫孩童的心一样澄澈,一样纯真,一样美丽。 回家了,终于心有所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