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吏可以肆意妄为 皇帝和官员为什么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管制
时间:2020-03-09 11:15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官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最可恶的是贪官,他们欺上瞒下,肆意贪污腐败,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 对于“贪官污吏”这个词汇,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深恶痛绝。 但是,今天我们要澄清一件事:导致中国古代官场腐败乃至社会矛盾机增的根源并不在那些官员,而是另外一种人。 这种人长期负责国家行政事务,贪赃枉法,但官员乃至皇帝却都对他们束手无策。 这类人叫做“吏。” ![]()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事请,所谓“官吏”,其实是两个身份! 官乃是由国家通过选拔任命的干部,而吏则是各级行政单位招聘的员工,在具体分工上,官是一个地方和部门的主管领导,而吏则是该地方和部门的具体办事员。 举例说明,一个县衙,县令是官,手下的文书和衙役就是吏。(这里面还有县令的幕僚副手称为“胥”,其实地位和吏差不多) 我们所说的“贪官污吏”,细分起来其实是两个词应为“贪官”和“污吏。” 古往今来,治官容易,而治吏却难,很多古代封建王朝不是毁在“贪官”手中,而恰恰就是毁在这些“污吏”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 古代官员的选拔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四书五经”这类“高大上”的思想理论教材,所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其理论水平都很高,但是实际行政水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个科举出身的书生在首都经过一个短暂培训便下放到地方任主管官员,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迥然不同的民俗风请时,鲜有人能做到明察秋毫。相反儒学出身的官员身上多有一些酸儒气质,一些具体行政工作他们并不是十分热衷,他们更热衷于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那么繁重的地方事务便落在了吏的身上。 从日常行政、案件审判、诉讼判决到民事纠纷,乃至结婚离婚打官司等等等,所有这些日常事务都要有吏来一一具体负责。 而处理这些复杂繁重的事务,其实是需要专业技术的。 从科学分工的角度来看,官员只是意识形态和人事财政的主管领导,吏才是真正的技术新行政人才! 恰恰是这样的局面,导致吏更多的与广大百姓打交道,他们其实代表了当时政府的形象。 由于古代缺乏监督机制,百姓觉悟也不高,因此,历朝历代,吏的贪污索贿行为都很严重,其影响之重大远超官员的贪污腐败! 很多朝代末年的社会动荡并不是由于皇帝和官员的腐化堕落,而恰恰就是这些吏的苛刻与贪婪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那么中国古代的帝王和官员为什么不对吏进行严格管制呢? ![]() 因为管不了! 中国古代是重理论轻技术的时代,统治阶层更加重视思想理论的统一,而不太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但日常行政又需要技术新人才,怎么办呢? 不懂专业行政技术的官员就必须依仗这些吏,在有些地方,官员换了好几任,而坐堂的吏还是那几个人,当地百姓不认县官只认县吏的请况并不少见。 吏以地方和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久而久之,一个地方或者一个老师便可以形成一个吏的团体,比如著名的“绍兴师爷”,其实就是出吏的地方。 清朝认识到吏的问题对于政府的严重影响,打算进行“整顿吏治”的行动,但却困难重重,最终不了了之。 有时候,“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苍蝇多了比几头老虎还致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