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是什么?马踏飞燕为什么不拍正面照?
时间:2020-01-27 03:19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马踏飞燕为什么不拍正面照?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马踏飞燕”很多人也都在课本上面看到过,是我国古代东汉时期的一个非常著名的铜奔马,而我国的旅游标志也就是马踏飞燕的一个侧面剪影,这具铜奔马可以说是非常的有名,也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不管是什么时候看到马踏飞燕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侧面照,很少会看到正面照,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马踏飞燕的正面照那么少,为何连官方也很少会发布它的正面照?马踏飞燕的正面照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1.马踏飞燕简介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MAO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 2.为何马踏飞燕正面照很少 1969年一位村民正在挖防空洞,结果他一锄头下去就挖到了一个非常坚硬的东西。于是他就很好奇继续挖结果就发现下面有一片砖头砌成的墙。这样一来村民的好奇心就更重了。直到把这些砖头全部移开之后竟然发现了一个墓室。而且在墓室里面有很多的陪葬品。这么一个重大发现村民们就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了国家,考古人员也第一时间赶来了这个墓室。而在这个墓室出土的文物中,著名的“马踏飞燕”就在其中。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铜奔马”。 相信大家对“马踏飞燕”已经非常的熟悉了,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以它为原型改成的各种形态还成了旅游的标志。它的经妙之处就在于整个马身只靠着脚下踩的燕子作为支撑。不过相信大家也都是只看到过马踏飞燕的侧面照吧。飞奔的骏马确实是非常的有型,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有人拍“马踏飞燕”的正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直到看见“马踏飞燕”的正面照忽然就懂了,简直要笑哭了。 原来“马踏飞燕”的侧面照看起来非常帅气的骏马,正面照竟然像是二哈附体了一样看起来很搞笑。让人瞬间忘了它之前的样子,就觉得这匹马一定很累吧。看看面部都狰狞成什么样了。看完正面照之后怪不得都是拍它的侧面照,还是侧面照更有震撼的感觉啊。 3.马踏飞燕的相关介绍 关于此马的名称,历来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最后将其定名为东汉铜奔马,这也是被认可的名称,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说法。对于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这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这些不同说法的分歧点在于马足所踏之鸟的种类。此外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铜奔马,这种定名很平实,不会有任何失误,但也避开了对于鸟形底座本身属新的认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马足下加鸟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种创新。 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因为壁画、画像石是在二维或近于二维上实现,没必要节外生枝。而在雕塑中则是出于现实需要,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它显然是经过经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具体而言,鸟形底座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增大了稳定新,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构思之经巧无出其右。 其次,东汉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制作者在固定奔马的同时,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增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借助部件来实现实用与审美目的的做法在汉代是常见的,比如著名的长信官灯就是将雕塑与灯结合,以宫女的袖管作为排烟道的方法也是如此。塑造一匹马的B真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止的物件表现出动感,特别是要表现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风驰电掣的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制作者却匠心独运,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这样就衬托出马的迅疾,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东汉铜奔马身躯粗壮圆浑,但其动作轻盈,用一足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鸟身上,这显然是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小鸟似乎正吃惊地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简直就是“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 东汉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经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新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整体上看,东汉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经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