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长发

历史 | 人物 | 宫廷 | 事件 | 风云 | 解密 | 故事 | 秘闻 | 日本 | 韩国 | 朝鲜 | 美国 | 英国 | 他国 |

北洋军队是支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清政府不能指挥北洋军?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时期北洋军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北洋军是甲午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进行军队改革的产物,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这支军队无论是制度、服装、武器还有战斗方式都一改农业时代的模式,完全仿照德日军队的建制进行改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覆灭以后,但是割据全国的军阀大部分都是从北洋军里分裂出来的,如我们熟知的直系、奉系、皖系都是从北洋军里面分裂出来的。

  当时北洋军可以说是清朝政府的底牌,也是它的王牌部队,这支部队最初承担着卫戍京师的作用,那么既然是自家军队,为什么清朝政府却指挥不动呢?其实简单来分析,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大势已去,汉人军阀取代满清贵族执政已是定局;

  当政者能力不行,才不配位,北洋军不愿意卖命;

image.png

  太平天国时期,出于镇压太平军的需要,朝廷允许汉人官僚练兵,统兵。于是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便出现了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汉人军阀势力。面对这些新兴的军阀势力,满清朝廷的态度非常纠结。

  一方面,清政府无兵可用,要继续维系朝廷的统治,必须要倚重这些军阀。另一方面,军阀得势,胃口很大,汉人对朝廷执政者的能力,以及朝廷对军阀团体的忠诚,均持怀疑态度。基于以上两方面因素,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统治者在僧格林沁战死后,就采取了政治平衡策略——即类似于现在开发商和包工头之间的雇佣关系。

  朝廷是开发商,军阀们是包工头。清政府为军阀提供财政和法理上的支持,并给予一定的地方权力和部分中央权力,以换取他们对朝廷的效忠和卖命。

  汉人军阀得到好处,便不再怀疑满洲朝廷的统治能力。在此后的三十年,即太平天国后的三十年,慈禧靠着这种政治平衡,为清朝又苟延残喘的续了三十年命。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慈禧经心布置的平衡局面,就被她自己毁掉了。

  当时由于连连的失策,使得汉人军阀和汉人地方大员对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能力和治国水平产生了怀疑。同时军阀们本身的胃口随着权力衣望加大也膨胀了,不再满足于继续当包工头角SE,也想当开发商。于是,满汉究竟谁掌权的矛盾产生了。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九省的督抚就没人参与勤王护驾,而是互保报团,坐视慈禧的生死不顾。

image.png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明白,昔日大权独揽的统治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她就再次以退为进,一方面对参与东南互保,不进京勤王的督抚不予追究;另一方面同意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提议的“新政”的建议。

  大有分权给汉人官僚,搞君主立宪之势。也就是让出大部分权力,满清由皇权专制向君主立宪转变。待转变之后,汉人势力将取满洲人而代之,成为执政者,而满清皇帝则退居幕后,成为“虚君”。

  当然了,我们知道慈禧这招以退为进之策并非是她的本意,她并不想搞立宪。她只是想拖延时间而已。但实事求是地说,慈禧此举还是有效果的。因为凭借立宪这个举措,慈禧和汉人地方大员又保持了八年微妙平衡关系,而慈禧也得以病死善终。

  慈禧死后,立宪压力转移到了载沣身上。他当时要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继续的放权,搞真正意义上的立宪。然而载沣上台后,却看不清时局,由于他的种种白痴草作,慈禧晚年经心打造的平衡体系再次被打破。

image.png

  载沣上台后,推翻了慈禧的策略。他在最不应该“复辟”的时候,选择了“复辟”。比如,他先是罢免了袁世凯,让他的亲兄弟载涛、载洵分别控制陆海军,剥夺汉人的军权;还比如,载沣对立宪派要求开国会一事拖拖拉拉,狠狠的刺伤了对满清朝廷还有一丝希望之心的立宪派官僚。

  再比如,载沣故意搞出一个皇族内阁,让皇族被满族大臣草控内阁所有的重要部门,汉人则靠边站。(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只有4人,而且除了徐世昌之外,均无实权)

  总而言之,就是慈禧答应的放权,答应的君主立宪,载沣通通推翻不承认,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全天下的汉人官僚,包括最保守的汉人官僚,全得罪了。对此,张之洞病重时曾劝载沣:“以一人之见而反舆请,舆请不属,必机变。”(不可逆时势而为之)

  可是,载沣却对张之洞说:“怕什么,老子手上有兵在!”按载沣当时的理解,只要罢免了袁世凯等几个汉人军阀的头子,他就能收回兵权,大清也可以继续专制统治。当时都是二十世纪初了,载沣对权力的游戏居然还是如此落后的理解,大清岂能不完?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张之洞所言,汉人对满人继续执政,投了不信任票。毕竟,北洋军上下可全部都是汉人。北洋军上下和袁世凯有共同利益诉求,而和清政府没有任何共同利益。

image.png

  举个例子说,段芝贵在原来的清军,只是个下级军官,得不到重用。加入北洋军后,袁世凯就把他提拔成了高级将领。在段芝贵看来,朝廷那帮人都是什么玩意?哪有袁大帅的慧眼识珠?这紫禁城的龙椅就应该让袁大帅来坐,满洲老贵族,通通滚一边去。

  类似于段芝贵这种心态的人,还有段祺瑞这些人。他们也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满清朝廷阻碍了他们的才华施展。所以,对于袁世凯,他们都是支持的,而对清政府,他们都是面和心不和。用一句话说就是——

  既然跟着袁大帅就有高官厚禄,何必要去巴结朝廷那帮人呢?满人朝廷能给自己这个汉人什么待遇?当然了,袁世凯只是当时众多俊杰人物的其中之一而已。从他后来称帝被北洋军抛弃可以看出,他也并非是不可取代之人。

  然而,由于北洋军发展的时间太短,当时北洋系将领级别都不高,根本够不到清政府的政治构架顶层,他们需要袁世凯这个游走于顶层和下层的关联式人物。所以,在这种大时势下,清政府便完全丧失了对北洋军的草控,而袁世凯也能以一个“盟主”的身份,在老家远程遥控北洋军。

image.png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南方革命势头极其猛烈,清政府唯一仰仗的就是北洋军,北洋军受此重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所以北洋军对清政府的军令阳奉音违,集体B宫,袁世凯不出山,他们就不打。企图通过袁世凯,实现北洋系的利益最大化。

  而袁世凯也看偷了清政府是大势已去,所以也趁机带领北洋系夺权。这是符合北洋系利益的决定。总的来说,清政府无法指挥北洋军,关键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在北洋系看来,一个无视满汉人口差距,搞出皇族内阁,无视汉人利益的朝廷,它能给自己什么利益回报?既然如此,那倒不如支持袁世凯。起码跟着袁大帅,升官发财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