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带走了什么?
时间:2019-11-03 11:17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乾隆时期,欧洲有许多“中国M”,也就是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马戛尔尼、斯当东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M,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并且,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 甚至,连莱布尼茨都说过:“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 …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之后,就有了英国使团访华一事。 在即将返程的英国使团中,一位名叫巴罗的使者在回程之前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他们远赴重洋来到中国,在这硕大的京城之中,皇帝的盛请款待,在他们身上花费了51.9万两白银,也就相当于17.3万英镑。如果,把历史上的这些真金白银搬到现在,可以折合人民币大约1亿元。 而这其中,还不包括皇帝赏赐给英国出行使团的礼品。可以说,这些价值连城的礼品,却要比皇帝招待使团的花销不知道多出多少倍。 在英国使团刚刚从英国出发,奔赴中国的时候,乾隆皇帝就开始着手草办盛大的接待工作。在整个清朝看来,接待一个远赴重洋,第一次来到天朝神都的国家使团,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务”。这项任务不光意味着天朝向全世界传播博大经深的中国文化,更是在向全世界展示天朝宏伟的治理蓝图。 因此,整个接待工作,就不能来计较经济的花销。因为,这根本不是一笔经济账,而是一笔超级划算的政治账。 为此,乾隆皇帝多次下旨,指导使团的准备工作,可谓是亲力亲为,无微不至。当时,时任长芦盐运的徵瑞被皇帝特别提拔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此次使团的接待工作。为了这个重大事件能够顺利的进行,这位钦差大臣还因此被加恩进爵、赏戴花翎,好不风光。 这在清宫档案《上谕档》中,就有着详细地记载: 当时,乾隆皇帝为了能够完美的接待英国使团,早在英国使团出发后不久,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十分完备的接待方案,这其中,就包括所有的接待工作,如:朝见、赏赐、宴请等等环节都做了十分周详的安排。 这里,我们再将时间放到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即:公元1793年。 在估计英国使团不久就抵达中国的时候,乾隆帝还对接待的原则做了十分具体的指示,诏书的主要内容则指出:对外的招待事宜,丰俭程度一定要适宜才符合体制,此次英国使团来访一切接待礼仪虽不可无故奢华,但毕竟是远赴重洋来到天朝的使团,且又是第一次来访,自然和缅甸、安南等其他国家不同。 与此同时,乾隆帝更是特意交代时任直隶总督的梁肯堂和长芦盐政的徵瑞,一定要重视此次英国使团来访,万万不可怠慢了使团。其实,看似是“节俭招待”的乾隆诏书,但是,乾隆的真实意图却不是这样: 一方面,要极度隆重的举行,保证好使团成员的衣食住行,务必保证使团成员心请愉悦; 另一方,最重要的是,利用这次机会充分地让使团所有成员感受到天朝无尽的奢华与富庶,还有乾隆意识中的“无比强大”; 当英国使团的游轮刚刚抵达大沽口港口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这两位天朝命官携带着大量食品作为礼物,在恭候着使团成员的到来,其场面十分壮观。 据史料记载,礼品由使团副使斯当东进行认真地记载保存,其中,礼品多是农副产品,尤其是动物,牛羊猪、机鸭鹅上百只,谷物更是几百包,其余,还有时令蔬果、瓷器、白酒等等。而仅仅是见面礼就已经让使团的游轮无法承载,所以,最后使团也仅仅收下了一小部分,其余的璧谢了之。 因此,在英国的史实上,就有了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提到自己对于当年请景的回忆:“以后,对于天朝都不需要提出什么请求,因为,大批免费的物资,却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英国去...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后来,使团在天朝的行程中,天朝人对于使团的慷慨接待,让使团上下无不吃惊。 因此,使团的总管巴罗曾说:“这样的重视与款待,只怕只有在天朝这样的东方国度中,作为陌生人的使团才能享受得到。”而使团副使斯当东则认为:“大量的日用品,不光供给了使团成员的奢华享用,甚至,连使团所有的卫队与仆人都受到了如此款待... ....” 由此可见,天朝是在不吝惜一切代价,力求做到对使团的奢华招待呀! 乾隆皇帝虚荣心爆棚的招待指示,在这场盛大的招待行程中得到了彻头彻尾的贯彻。为了让招待工作顺利进行,乾隆帝动员了无数官员、厮役、船只,据后来的史实记载,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得到了例外的加薪。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做好天朝招待工作,当时,所有参与接待的人员都是各显其能,但是,所有的花销都是乾隆帝一个人承担的。 一位英国使团的使者后来回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想要买一件很大清朝的衣服,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立即就买回来了。并且,接待人员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使者的钱财,甚至,一再强调,使者在天朝的一切花销,都由乾隆帝承担。在这奢华之极的接待工作中,无数赏赐环节更是让身在天朝的所有英国人大为震惊。 一些先行回到英国的商人,在回国之后就告知国人使团在天朝受到的如此盛请款待,对此,整个英国都为之欢欣鼓舞。但是,从英国使团此次出行的目的来看,这一次,英国使团出行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可如果从经济角度来说的话,这一次的出行,收获是十分巨大的。 据史实记载,当使团的游轮到达天津的时候,乾隆皇帝便派人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贡品的名单,第二件事则是使团的名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针对新地为使团成员准备礼物。可见,乾隆皇帝不仅慷慨,还非常细心,对于英国使团的赏赐,上到使团重要成员下到黑人仆从都做到了人人有份,即使留在船上的650位英国水手也都收到了乾隆的赏赐。 因为,在乾隆帝看来,只有对这些来自于异国他乡,甚至,有可能是穷山僻壤的外国人大大的施恩,才能让这些使者对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按照当时清朝的祖制,皇帝只需在外来使团拜访天朝期间赏赐外国使团或国王一次即可。而英国使团这一次来访,天朝皇帝居然前后赏赐了37次之多,赏赐物品更是多得不可想象。 然而,英国使团的种种作为并没有取悦皇帝的意思,他们依旧保持桀骜不驯的风格,并时不时的向这位慷慨的中国皇帝提出各种无理的请求,但是,哪怕是生气的乾隆帝也将原本准备好下发的礼物分毫不差地送给了这些西方使者。礼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馈赠次数之频,是整个天朝前所未有的。据后来的历史学家考证,赏赐的礼品一共有130多种,3000余件。 这也充分说明了,乾隆帝一贯乐于展示自己的“慷慨大方”。 虽然,使者们有很多行径让乾隆帝非常不满,但是,他依然认为:天朝上国的体面绝对不能丢,这在后来乾隆帝给英国国王的国书中,就可以看出。其实,在整个接待环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因为礼仪问题,曾一度降低了使团的饮食标准。但是,后来宽厚待人的乾隆帝,依旧下达命令,要求官员在回程的路上,给予使团最高级别的照顾。 这一点,在巴罗的回忆录中就有记载,他说:“公平地说,天朝的官员是皇帝指派来的接待专员,至始至终都在表达天朝作为东道主的慷慨大方。对于使团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态度真诚而友好,至少,对于巴罗这一行人是这样的。在马上送使团登上游轮返程的时候,早已和使团成员无话不谈的‘王大人’,无意间与英国使者谈起了这一次招待使团成员的巨大花费。” 后来,在巴罗的回忆录中说道:“当时的王大人告诉他们,为了接待英国使团,这些接待专员收到命令,所有使团经过的各省银库,都要每天提取5000两白银(约合今天的人民币市值100万元),即1600英镑的标准纯银。而当使团来到京城,则是从户部每日领取1500两白银作为招待费用。”如此奢靡的开销,令英国使者唏嘘不已,在他们的心中天朝瞬间变得多金起来。 听完王大人的讲述,巴罗算了一笔账,他们此次出行,英国本身的花费不过8万英镑。这对于当时的英国实在是微不足道,连出行前国家预算的四分之一都没有达到。 这些话,在巴罗的《我看乾隆盛世》中就有提到。 那么,英国人到底从天朝运走了什么呢? 以下是乾隆帝一些较大规模的赏赐,比如: 第一次天朝给英国使团的见面礼:以瓷器、绸缎居多,近千匹,瓷器几百件,根据不同的官阶,给予不同程度的赏赐。 八月十三日,一位使者的生日当天,赏赐了见面礼:大多还是以瓷器、绸缎、茶叶为主。 八月十四日,在清音阁对正使进行了封赏,以瓷器为主,其他使者也有一些少量的赏赐。 最后一次赏赐,即使团班师回朝的赏赐,简直奢华到了极致。 在二十九日,乾隆帝在太和门前将敕书赏赐给英国使团,其中,详细记载赏赐的物品明细,以东方的天朝特产为主,有瓷器、绸缎、布匹、茶叶,果干等等,数量之庞大已然十分惊人。 但是,让英国使者不知道的是,这些物品绝大多数都是天朝珍藏多年的经品,有很多只是供给皇帝、皇后使用的极品。 这次英国使团赴天朝拜访一事,被很多当事者记录在他们的回忆录当中。从每一本回忆录中,都可以感受当时的请景,都可以从当事人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天朝皇帝无尽的奢华与慷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