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长发

历史 | 人物 | 宫廷 | 事件 | 风云 | 解密 | 故事 | 秘闻 | 日本 | 韩国 | 朝鲜 | 美国 | 英国 | 他国 |

周昭王和汉武帝有何相似之处?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纵观历史,西周的前半段和西汉的前半段居然惊人的相似:

  周文王、武王父子开创王朝,推翻殷商。然而周担心诸侯不服,王权不固,于是分封众多诸侯国拱卫王室。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穷其毕生经力压制住了异姓诸侯王,却又不得不分封了诸多同姓诸侯王。

  周武王之后,周王朝迎来了成康之治,对内,营建东都,扩大王畿领地;对外,屡次征伐,以至诸侯顺服。

  同样,西汉吕后、文帝、景帝三代对内平定七国之乱,对外忍辱负重、和亲匈奴、加紧发展,终于成就了文景之治。

  而现在,一个冉冉上升的王朝传递到了有为青年周昭王和汉武帝的手上,他们将为王朝带来什么样的拐点呢?

  1 治世之后的西周和西汉王朝

  在周昭王继承王朝之前,西周王朝刚刚经历了数十年难得的治世,国家富庶,民风淳厚,刑罚因人民耻于犯罪而不用;同样,对于汉武帝继承的西汉王朝,班固在汉书中也将文景之治与成康之治作为类比。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史记·周本纪》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

  史家对于成康之治后的周王朝,由于时间久远,记录较少;但关于文景之治的成果,在《汉书·食货志》中有一段著名的描述: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根据班固的描述,汉武帝即位时的西汉王朝,府库钱财数不胜数,粮食因堆积的太多而腐烂,街巷之中马匹成群结队(马匹是组建骑兵的重要资源,西汉王朝一直鼓励养马,故此),人人自爱,耻于犯法。

  这段记载或许扩张,但汉武帝所继承的汉王朝是一个强大而富庶的国家;从史家的类比来看,周昭王所继承的周王朝同样强大而富庶。

image.png

  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996年,太子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西周王朝和西汉王朝,将王朝鼎盛的使命交给了两个年轻的天子。而周昭王和汉武帝在有一点上面是有着共识的,那就是强大的王朝需要辉煌的胜利和广阔的疆域来彰显。

  2 周昭王和汉武帝的征伐事业

  史书中对于周昭王记录最多的就是征伐四方。周昭王主要征伐的对象是东夷和南蛮。具体来说,主要有会(桧)、虎方(夷虎)、荆楚。

  昭王对会和虎方的军事行动应当是取得了胜利。周昭王十六年,周昭王还曾组织了一次大型的阅兵式,令东夷纷纷臣服,有二十与个小国前来朝见。

  而这一切,最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伐荆楚,占领铜矿。荆楚应当是占据的一个民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散成多个部落(也有人认为就是后来的楚国)。他们占据着铜绿山,而铜是青铜时代的战略物资,十分重要。楚王伐荆楚的较大的军事行动大约有三次:

  昭王十六年,昭王率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腹地。此次战役应当是征服荆楚的附属部落,赢得汉水其他诸侯的支持,并没有取得对荆楚的全部胜利。

  因此,昭王十九年,在剪除荆楚的羽翼后,昭王再次亲率大军打击荆楚。战役一开始应当取得了胜利,并且夺取了铜绿山,只做了大量的铜鼎。这些鼎后来被发掘出来,有昭王制作“且丁旅宝彝”“父戈宝尊彝”“父戊宝尊彝”等的记录。

  然而,很快受到了荆楚部落的反攻。昭王决定再次南征。这次南征前,发生了一些不好的预兆,“五SE光贯紫薇”,预示着天子的不幸。然而,昭王还是决定南征,此次南征荆楚部落并没有与周军正面对抗,周军一无所获。

  在周昭王回军汉水的时候,遇到了风暴天气,将士惊恐纷纷落入水中(或是遭遇了伏击)。昭王死于汉水之中,而周的重要军事威慑天子六师也全军覆没。从此,西周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为后来周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祭)公抎于汉中。-《吕氏春秋·音初》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西周史》引《竹书纪年》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年,从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遣李广利等三路出击,刘彻一共进行了20余次大型军事行动,主要用兵方向是匈奴,其次是南越和西南夷,另外一次出兵朝鲜。

  汉武帝对南越、西南夷和朝鲜的用兵是相当成功的。至于成果,简单来说,汉武帝把这些地方全都变成了汉帝国的疆域。

  元鼎六年,汉灭南越,置九郡。元封元年,汉灭东越,迁闽越居民于江淮。元封二年,汉军水陆并进,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

  建元六年,汉武帝开始用兵西南。元封二年,汉武帝完成了对西南夷的征服。与南越等地置郡县不同,汉在当地置益州郡,同时发给原西南夷官长朝廷印信,其中夜郎、滇王还赐给了王印。

  因此,汉在朝鲜、南越、东越和闽越之地实行的是置郡县直接统治,而对西南夷实行的是羁縻统治。

  而在汉武帝的军事行动中,次数最多的要数对匈奴和西域的作战,大约有18次,但看起来,成果并没有征伐南越等地那么大。

  武帝对匈奴作战中,既有卫青、霍去病漠北三战和河西之战的大胜,也有李广利7万大军投降匈奴的惨败。但这也并不是说汉武帝对匈奴和西域的战事是失败的。

  首先,霍去病河西之战后,匈奴在河西走廊上的浑邪王、休屠王投降汉朝,汉在当地置四郡,是为河西四郡;

  其次,根据《汉书》的记载,匈奴在汉武帝在位的50年间,入寇多达16次,平均两三年入寇一次,这也是汉武帝反复与匈奴作战的原因。

  但在昭帝、宣帝近40年间,匈奴入寇的记录仅有1次,同时匈奴在宣帝年间部族、单于来降和朝拜的次数多达10次。

  要知道,劫掠是匈奴生活物资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不得不说,汉武帝把匈奴打怕了。

image.png

  两相比较之下,周昭王收服了东夷,但败死于汉水,还损失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汉武帝在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实现了疆域扩张,对于北面实现了一定的军事胜利。

  3 王道微缺和推恩令

  在外部,周昭王和汉武帝都选择了频繁对外用兵,积极对外扩张。而在国家内部,周昭王和汉武帝也面临着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管理势力庞大、数量繁多的诸侯们?

  西周王朝在武王、成王、康王时期大约分封了超过一百五十个诸侯。关于周昭王内政的治理,司马迁评价为“王道微缺”,大约是指,周昭王时期,随着时间的发展,王室在诸侯中间的威望略有所下降,但是具体记载则比较少。

  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鲁幽公十四年,鲁幽公的弟弟姬晞杀了鲁幽公,自立为鲁君,是为鲁魏公。

  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晞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

  而根据时间记载,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应当在昭王、或者其子穆王年间。而这件事姬晞的作为是严重不符合周礼,而且很血腥很暴力,但奇怪的是周王室装作没看见,并没有做出任何处理。

  那么有些野心家就会蠢蠢衣动,而坚守周礼的诸侯也会心存不满。

  于是,至少从昭王开始,周王室对诸侯国的影响力减弱了,诸侯的自主权力相应的扩大了。

  应该说,春秋以后,诸侯国尾大不掉,应当是从昭王这里开始的。

  这应该是司马迁王道微缺的所指了。而西汉的诸侯国在景帝的时候就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叛乱,虽因此诸侯有些削弱,但看起来问题较西周更为严重。对此,汉武帝是怎么处理的呢?

  汉武帝青年即位,热衷于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又热衷于加强皇权。为此,汉武帝设置中朝,找了一些低级官员作为顾问。

  关于诸侯国的管理,顾问中的一位名叫主父偃的官员给汉武帝出了一个方案: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所有的儿子,而每分一代人,爵位就降低一级。

  也就是说,王的嫡子继承王位和王国,而其他的儿子继承侯国。对于其他儿子来说,本来什么都封不到,现在有一块土地总比没有好,因此感恩戴德。这便是著名的推恩令。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主父偃列传》

  推恩令对于帝国来说,同样有好处。汉制,王国置相理政,而侯国隶属于郡,同县相当。因此,实际上侯国的管理权已经回归中央。这项政策的效果是明显的,诸侯国很快就被分为100多个小的侯国。

  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史记》

  汉武帝及其之后,汉帝国的诸侯已经很难再对中央政府造成比较大的威胁了。而汉武帝也能够顺利的实行他的各项政策了。

  因此,在诸侯治理方面,周昭王并没有让请况变得更好,而汉武帝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王朝的拐点

  在内部问题上,周昭王不仅没能削弱诸侯的影响力,反而放纵了诸侯,令王室威信有所下降;而汉武帝则通过推恩令彻底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从此中央集权成为了帝国的主旋律。

  在外部问题上,周昭王晚年,东夷有二十六国朝见,证明东夷已基本臣服;但南边的荆楚却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周不仅没有得到铜矿,甚至损失了天子六师,以至于后世诸王花费了很多经力重建西周的军事力量,没有能力再南伐荆楚。

  汉武帝完全征服了东南百越之地和西南夷,次后虽有反叛,但基本没有对汉帝国造成过大的影响;汉武帝对匈奴之战胜负参半,并不能说完全打服了。

  但是武帝以后匈奴基本不敢再烧扰汉帝国北部郡县,而将重点放在了西域,证明汉武帝至少解除了匈奴对汉本土的军事威胁。

  汉匈双方的争夺焦点转移到了曾经匈奴的腹地西域,这对汉帝国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因此,周昭王和汉武帝的之后的西周王朝和汉帝国,也分别走向了衰落和全盛两个不同的拐点。

  到了昭王之子周穆王的时候,出现了“荒服者不至”的现象,说明周王朝对边远地区的诸侯已经没有什么威慑力了;穆王之孙懿王之时,周王室已经全面衰落(王室遂衰)。而昭王也就成了周王朝第一次衰落的拐点。

  而汉武帝虽然因为征伐过度,“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然而由于解决了内部集权问题和外部军事威胁,帝国得以休养生息。到了再继之君汉宣帝时,汉帝国实现中兴。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匈奴的臣服(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使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而这个拐点,同样来自于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