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凭什么在三国中首屈一指?他的游戏,很少人懂!
时间:2019-07-22 20:05
管宁凭什么在三国中首屈一指?他的游戏,很少人懂!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除了猛将智士,在三国里还有一种人,隐士。 其中,最有名的是管宁。 在历史学家钱穆那里,管宁是三国里首屈一指的人物。 这很奇怪,管宁既没打过什么大胜仗,又没出个什么大计谋,凭什么首屈一指呢? 这钱穆先生,下此结论时,没发什么烧吧? 当然没有。 和管宁同一时代的人物,华歆、陈群等人,和钱穆先生的观点一致——管宁这个人,足堪大用,可以当朝廷太尉、司徒。 曹丕、曹睿、曹芳三代帝王,先后请管宁出来做官,管宁都拒绝了。 生于公元158年,死于241年的管宁,以白丁的身份,活了83年,真正地惯看秋月春风,粪土功名利禄。 苟且新命,不求闻达。 ![]() 这曾经是诸葛亮的理想,未出山时,他仿佛也是一位管宁,而且还把管宁的祖先——管仲当成伦生偶像。 后来,诸葛亮出山了,实现入世理想,拜相济世。 而管宁,一直就在山里呆着。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个始终出世,无所作为的管宁,为什么被一直在官僚系统工作,靠日积月累各种功劳,爬到太尉、司空的华歆、陈群相信,能够担任朝廷三公的职责呢? 这好比,现在突然让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国家首脑。 常人看来,这不是瞎胡闹吗? 回答是不是瞎胡闹之前,简单回顾下管宁的一生。 管宁很小就没了母亲,16岁又没了父亲,亲戚们可怜他穷贫困和孤单,纷纷送给他治丧的费用,管宁都没接受,靠自己的财力给父亲送终。 管宁和华歆、邴原是好友,一起求学,和卢植、郑玄也曾同学。 天下大乱时,大约公元190年左右,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刘政、国渊等人,到辽东避乱。 ![]() 辽东太守公孙度听说他们来了,空出一座馆舍,专门接纳他们。 但是,管宁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不聊世间俗事。 后来,中原慢慢安定,邴原、太史慈、刘政、国渊等人,陆续回家。 只有管宁和王烈,留了下来。王烈在219年,以78岁高龄,死在辽东。 管宁住在辽东郡的北部山谷,短短一个月,慕名而来,跟随他住在一起的人,就形成一个村落。 ![]() 管宁给大家讲《诗经》、《书经》,讲如何祭祀,如何礼让…… 他悠哉游哉,似乎要在东北过一辈子。 曹草用朝廷的名义,征召管宁当官。 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藏起诏书,不告诉管宁。公孙康想请管宁帮自己,但始终不敢说这个话。 公元223年,曹丕征召管宁。管宁察觉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可能会对他叔叔公孙恭不利,辽东会起战乱,借着这个由头,回到中原。 离开东北时,管宁把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馈赠的所有物品,全部归还。 回到老家,管宁依然不受征召,一直到死。 ![]() 换到现在,给管宁写悼词的人肯定会头痛—— 管宁同志,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平时爱看书,喜欢管邻居闲事,好在大家都听他的,他也没挨过打,没挨过骂。 管宁同志,深受外界喜欢和推崇。东北王想请他当官,但没敢张口中。魏国三届皇上,拿豪华马车请他出来当政府首脑,他也没干。 管宁同志,最喜欢的是一个木头矮床,在上面一坐就是几十年。 回到前面的问题,大家为什么相信管宁能当好首脑呢? 这是因为,管宁的为人,管宁的品德,在几十年里,被世人看得清清楚楚。 世人知道,管宁不会为利所动,不会为名所动。 ![]() 如果把他摆到首脑的位置,他能不存私人,能不存小我,能公平公正处理每一件事,作出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判定。 心正,才有德政。 钱穆、华歆、陈群,在对管宁的认识上,是知音。 他们懂得,管宁的游戏是什么。他们和管宁,也是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