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什么时候出现这个官职的?
时间:2019-06-27 16:36
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什么时候出现这个官职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县令是战国时期设立的官职,意为一县之长。知县则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早期知县和县令官职相同,都是县里的主官。据说知县一词的起源,是因为在宋朝派遣到县里当官的都被称为“知县事”,此后简称就叫知县。直到明清时期,知县正式被定位七品官,民间称七品官为“七品芝麻官”,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下面就来介绍下县令和知县究竟有和区别,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县令和知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官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受到历史影视剧和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县令就是知县,它们都是一县之长。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两者有明显的分别。 那么,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什么不同?两者之中,哪一个官职更大呢? 一听“县”,许多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起始于秦朝。 其实并非如此,战国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 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但是,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干涉。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 一般请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 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 《晋令》有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 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处于割据时代,每个国家的疆域并不稳固,总有大量人口的流失。 这时,每朝每国取消了“县长”的说法,一县之长统称为“县令”,这在《宋书·州郡志》和《隋书·百官志》中都有记载。 到了唐朝,偶尔会出现县令空置,由县里其他官员临时代理县令的请况,这时,这个官员就被称为“知县事”,这也是“知县”一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从秦汉到隋唐,一县之长的称呼为“县令”。 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的强大,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 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一方面重文抑武,一方面改变地方官员的权力。 赵匡胤从唐朝的“知县事”受到启发,索新不再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代理地方事务,称为“知事”。 因此,以前的刺史、太守和县令的称呼都变了,成为后人熟悉的知州、知府和知县。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 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 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 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 那么,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新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 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