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口水井中捞出的一件文物,揭开了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
时间:2019-03-28 16:14
崇祯十一年,大明王朝正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围困中苦苦挣扎。崇祯皇帝虽然费尽心机、呕心沥血,想扭转明朝灭亡的趋势,但十余年辛苦忧劳,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关外的皇太极带领八旗铁骑攻城略地,所向无敌,甚至几度突破长城进入内地。关内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义军,更是像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流,把明朝中原、西北、江淮等地搅得地覆天翻。 明朝的有识之士,都在为国家的未来深深忧虑。就在当年十一月,苏州却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怪事。一贯雨水丰沛、风调雨顺的苏州,那一年却遭遇多年不见的大旱,连续十余个月滴雨未见,田地禾苗干枯,百姓们连饮用水都成了问题,有的打井找水,有的四处奔波去山上取水。 苏州承天寺的僧人们,日常用水全靠寺院中的一口古井。大概是当年天气过于干旱,这口古井也日渐干枯,水量越来越少。僧人们于是组织起来动手淘井,想把井底的淤泥全部挖出,看看是不是有泥沙堵塞了泉眼。如果能让这口井“起死回生”重新出水,僧人们也就不用再为天旱发愁了。 谁知这次淘井大有收获,不仅让古井有了水,而且还淘到了“宝贝”。寺僧们在井底挖出了一个浑身裹满淤泥的“铁疙瘩”,把淤泥清洗干净后,发现原来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边角开口处都以蜡漆封死。寺僧们打开铁盒后,里面又是一个密封严实的锡盒。再打开锡盒后,是用蜡漆和油纸层层缠绕包裹的一个小包。打开这个小包后,一卷书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 由于密闭封存手段得力,这卷古书“纸墨如新,古香触手”,保存完好。经过众人仔细审视查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这卷书名叫《心史》,作者是三百多年前的南宋爱国诗人、学者郑思肖。郑思肖对南宋忠心耿耿,宋朝灭亡后,他披发入山隐居不出,对南宋故国的思念和对元朝暴虐统治的痛恨,使得他煎熬不已,于是把心中所思所想形诸笔墨,写成一卷奇书《心史》。 由于此书全都是缅怀宋朝、痛恨元朝的内容,郑思肖写成后一直不敢公之于众。他老年病重之后,不忍心让这部书就此沉沦泯灭,于是把书重重封闭保存,扔到了他寓居的承天寺井中。结果到了三百多年后的明朝末年,这卷书居然意外地重见天日,使得人们得以窥见南宋遗民郑思肖的心路历程,并获知了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痛定思痛,对宋朝被元朝灭掉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表面上看,宋朝比元朝明显要更得人心,崖山海战中,十余万南宋军民宁肯蹈海自尽也不肯归降元朝就是铁证如山。其次,南宋灭亡后,南方各地的反元起义此起彼伏,持续了十余年。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宋朝如此得民心,有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宋朝怎么反而丢了江山?被元朝取而代之? 郑思肖为此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此时,他听说了当时流传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和大臣之间的一番对话,才恍然大悟。忽必烈说:“俺闻江南百姓率怨俺行事,惟思大宋旧政,既得民心,胡为又失国?” 大臣火鲁火孙说:“大宋爱民之道有余,用兵之政不足”。郑思肖认为火鲁火孙所说“其见甚有理”,把这句话记载入了《心史》中。这句话也非常准确地揭开了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国家富而不强,国泰民安却武备虚弱,才会导致北宋和南宋两次被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