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为什么要在中国定居?安娜&mid
时间:2019-01-07 16:21
童年时期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出生于布拉斯加州弗兰德镇。 1887年,全家迁往俄亥俄州的芒特弗农。 1891年,斯特朗6岁生日前,全家由芒特弗农迁往辛辛那提。她被送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1895年,全家迁往奥克伯克。 1896年,斯特朗(11岁)提前完成小学八年学业。 1896年,斯特朗进入奥克伯克中学学习。 1897年,斯特朗第一次出国,全家出发去英格兰。 1898年夏秋,随全家住在法国和瑞士。 1898年,斯特朗13岁时,被录取到洛桑大学夏季教师进修班学习。 1900年,中学毕业,年仅15岁。 1902年2月,青年杂志《美国周刊》发表了她两篇关于意大利之行的文章。 青春时期 1902年,进入奥伯林学院就读大学一年级。 1903年,父母前往南部非洲期间,被安置在伊利诺斯州普雷里德波特的朋友家中 1903年,斯特朗母亲鲁思·玛利亚染病死于塞得港和纳波斯之间。 1905年,大学毕业,并入选ΦBK联谊会。 1905年,受聘为《前进报》记者。 1906年3月8日,在任职7个月后,被《前进报》解雇。 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8年,《实用主义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刊登在4月份的《美国神学杂志》 1910年9月,欧文·洛夫乔伊请她到全国童工委员会任职。 1910年12月,斯特朗遇到全国童工委员会的执行理事沃尔特·哈维,并成为其助理。之后她拍摄了多部单卷电影,包括《孕妇须知》、《得到教益的男人》、《出诊护士》等。这些作品使全国各地展览大获成功。 1914年3月,她收到阿伯丁伯爵夫人邀请,前往都柏林 1916年10月,辞去全国童工委员会职务。(31岁) 1916年12月3日,竞选成功,进入学校委员会。 外国时期 1921年8月,斯特朗到达莫斯科。 1923年9月末,离开莫斯科,回到美国。 1921年第一次到苏联,广泛介绍苏联的革命成就。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 1927年,她第二次访问中国,访问湖南、上海、武汉和西北地区,报道了湖南农民运动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真相。 1930年协助苏联政府创办英文《莫斯科新闻》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活动。 1946年第五次来华时访问了延安,她和解放区的战士们一起吃小米饭、一样住窑洞,并多次会见MAO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 1949年,斯特朗和《莫斯科新闻》报主编、曾前来中国推动国共合作的鲍罗廷一同被捕。 1955年,斯特朗被释放并被驱逐出境。 1958年春天第六次来中国访问,并在中国北京定居。 1959年被批准第一批访问西藏的外国记者代表团成员之一。 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她被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郭沫若的手迹:“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她85岁的生命,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 |